央广网上海4月27日消息(记者唐奇云)4月25日至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品的首部原创歌剧《青衣》首轮演出亮相上海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女高音歌唱家、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吴睿睿担任主创与制片,并领衔主演,以跨越东西方的艺术语言,将“戏痴”筱燕秋的跌宕命运与人性纠葛推向舞台,收获观众热烈反响。

歌剧《青衣》首演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当中国戏曲遇到西方歌剧

《青衣》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毕飞宇的名作,此前已有过电视剧、舞剧、京剧、赣剧、声音演绎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

歌剧是来自西方的舞台艺术,《青衣》又与戏曲这一中国传统艺术有关。因此,在歌剧《青衣》的改编过程中,创作团队把握了两个核心关键词:命运与人性。据吴睿睿介绍,相较于电视剧或者话剧,歌剧在整体叙事的明晰程度上稍显逊色。因此,团队巧妙地将叙事重点浓缩在筱燕秋这一人物身上,深度聚焦其命运轨迹。

“塑造筱燕秋需‘人戏合一’,即便无法复刻戏曲演员的十年功底,也要以神韵传递角色的灵魂。”为此,吴睿睿和主创团队专程前往上海戏剧学院,向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赵群请教学习。

首演中,吴睿睿以极具张力的声乐表现与细腻的肢体语言,将筱燕秋对艺术的痴狂与人生的困顿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许抓到那一点点,观众也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歌剧版《青衣》抓住了筱燕秋的悲剧内核——她既是艺术的祭品,也是生活的囚徒。

歌剧《青衣》首演前,观众在场外“打卡”(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从高校艺术创排到艺术人才培养

歌剧是最综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演唱、表演、戏剧、多媒体、乐队、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吴睿睿介绍说,如果说排演一部经典的歌剧作品是传承和再现,那么一部原创的作品,就是从无到有、从0到1,“这是没有任何前期借鉴的,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青衣》是华东师范大学出品的首部原创歌剧。“综合类大学其实不具备专业院团的很多基础能力,比如舞美设计、导演团队、乐队等。”吴睿睿坦言,“所以综合类大学想要创作一部歌剧,就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作为上海综合类大学拿到的第一个艺术基金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歌剧《青衣》从一开始的设计、策划,到创作、整合,再到排练、演绎,华东师大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参与了完整的创作与排演,在艺术实践中持续提升艺术水准,实现了科研反哺育人。

歌剧《青衣》首演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于我而言是从旁观者到创造者的蜕变,从‘唱准音’到‘用声音叙事’,吴睿睿老师提示我们‘每句歌词都要有画面感’,教我如何使气息控制、咬字轻重与情感表达更好地融合。”歌剧《青衣》中李雪芬的扮演者、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4级研究生余香怡说,“这次经历让我真正开始思考审视自己的选择,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当用一个热爱工作的心去经历,我也逐渐理解了舞台上没有‘差不多’的职业态度。”

编辑:郑晓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