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2月15日消息(记者林馥榆)今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火遍大江南北。剧情中,哪吒高呼“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有观众认为,电影展现了哪吒通过努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说小魔童终于“开窍”了。
从发育行为儿科医生的角度来看,“孩子开窍”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发育过程,涉及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显著进步。“开窍”并不是一个突然发生的现象,而是孩子大脑发育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孩子‘开窍’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的成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副主任医师金志娟表示,前额叶皮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计划能力和自我控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不断优化,神经网络的效率提高,这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信息,表现出“开窍”的行为。“正因大脑发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开窍’也是神经系统逐步成熟的结果。”
金志娟说,从外在行为表现上,“开窍”通常表现为孩子在认知能力上的显著进步。比如逻辑思维(开始理解因果关系,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抽象思维(能够理解如时间、空间、道德等抽象概念)、记忆力增强(能够记住更多信息,并灵活运用)等。这些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开窍”的核心表现之一。
此外,“开窍”还体现在孩子情绪管理和自我掌控能力的进步上。他们能够更好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并表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也是孩子“开窍”的表现。就如“是魔是仙我说了算!”,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哪吒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做出决定。就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突然有一天会说‘我自己来’或‘我不要’,标志着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小人物’。”金志娟说,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有关,这个区域负责高级认知功能,比如自我反思和决策。随着孩子大脑的发育,他们逐渐能够区分“我”和“别人”,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
哪吒在“魔”和“仙”之间做出选择,实际上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份。孩子“开窍”的过程中,也会经历类似的阶段: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身份认同的探索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身份认同与大脑的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密切相关。孩子在探索身份的过程中,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
金志娟告诉记者,“开窍”还体现在孩子对社会角色的反思和挑战。哪吒拒绝接受传统的“魔”或“仙”的二元对立,而是选择自己定义自己的角色。这种社会认知能力的成熟是“开窍”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颞叶和顶叶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社会规则。孩子在“开窍”后,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互动,理解复杂的社会情境。
“孩子的‘开窍’并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需要支持和引导。比如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帮助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给予情感支持,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最终成长为像哪吒一样自信、独立的小英雄。”金志娟说。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