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5周年,央广网特别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申”音明信片》。聚焦人民城市上海实践,记者走街巷、访弄堂,以“明信片+声音”的方式,记录百姓身边的“小故事”,折射城市发展“大变化”。听,一张张明信片里,都是百姓心目中“人民城市”的生动写照。
【一张家庭医生寄给签约居民的“明信片”】
聆听请点击“申”音明信片↑
讲述人: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吴鹏亮
初入中心,作为病房住院医生的我,每天从查房开始,再到门诊为慢病患者开具处方、指导用药、回答患者疑问……有时候一个上午就要接诊几十名患者。全科医学涵盖了广泛的医学领域,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
经过一年的锻炼,我正式来到中心下辖的中汇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一名家庭医生,真正走进居民生活。这里没有大医院的高精尖手术、疑难杂症攻坚,却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平时,社区里的老人会过来对我嘘寒问暖、絮叨家长里短,有年轻人急冲冲来询问病情,也有小朋友此起彼伏的打闹声。每一次接诊,每一句关心,都承载着居民对我的信任。
居民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台咨询(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作为社区家庭医生,当我首次向居民介绍签约服务时,发现许多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的重要性不太了解。于是,我在门诊之外还承担起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责任,耐心地向居民解释家庭医生签约的好处,比如可以享受慢性病长处方,可以享受家庭病床服务,可以享受上级医院的延伸处方,可以享受上级医院社区转诊服务等。
优质的家庭医生服务是实打实看得见的。现在,黄浦区社区专科医联体项目已全面启动,构建了“两个朋友”医患新模式。不仅如此,上海大力推进上级医院号源下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举措,其中,三级医院50%的号源提前5天给到社区。签约居民现在不用再蹲点抢专家号了,更多居民主动找上门来要求签约。
今年,我见证了中心成为上海全市首家挂牌的“社区医院”,这意味着社区医疗服务能级有了新的提升。
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的保安岗亭上,每晚都会亮起“有人常驻,有灯常亮”的夜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你看,现在中心门口的保安岗亭上“有人常驻,有灯常亮”的夜灯,每到晚上就会亮起,实时守护居民的健康。
2023年年底,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就医需求,我们调整了服务时间:中午有连续门诊,晚上5点到8点有夜门诊,双休日有全天门诊,节假日包括过年期间也没有间断,被居民们称为“887365”。以往需要跑到大医院才能做的小手术,比如皮脂腺囊肿、皮下脂肪瘤切除,脓肿切开引流……如今在我们社区医院也能做。
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更加便捷(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配药的便捷程度也是居民关心的问题。自从我们中心互联网医院上线以来,通过线上复诊配药5-10分钟就能走完流程,药物可以快递送到家。这样,阿姨,爷叔们就不用来回奔波了。
家庭医生之路不易却温暖。在这片小小的街道社区,我们不仅守护着居民们的健康,也被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温暖着。这份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陪伴,是我们选择这份职业的初衷,要为居民们做永不缺位的健康“守门人”。
监制:顾梅 常青
策划:冯丽 王文伟 李红笛
记者:林馥榆
设计:李彬 王仁靖
片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创作中心副主任 孙逊
鸣谢: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