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5周年,央广网特别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申”音明信片》。聚焦人民城市上海实践,记者走街巷、访弄堂,以“明信片+声音”的方式,记录百姓身边的“小故事”,折射城市发展“大变化”。听,一张张明信片里,都是百姓心目中“人民城市”的生动写照。
【一张地铁司机寄给妻子的“明信片”】
聆听请点击“申”音明信片↑
讲述人:上海地铁1号线列车司机——张文菁
我是上海地铁1号线的列车司机张文菁。
20年前,刚到上海地铁工作的时候,我每天跟着师傅学习。大家都喊我“小张”。现在,我已经40岁出头了,“小张”变成了“老张”。我们的地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早,我们驾驶的列车都是德国进口的。随着国家科技水平不断发展,我们都开上了我们国家自己造的地铁列车,这一点常常让我由衷地自豪。
上海地铁1号线列车 (央广网发 上海申通供图)
我刚来的时候,咱们上海地铁的车型只有一两种。渐渐的,车型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先进。而且,以前的地铁列车是6节编组的,现在都是8节编组的,更大更宽敞,坐得更舒适。
20年前,上海地铁只有1号线、2号线、3号线、5号线四条线路,现在我们有20条运营线路。上海地铁已经成为837公里、510座车站的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线网规模位居世界各大地铁城市前列。上海地铁每天运送客流超千万人次,是市民游客公共交通出行的首选。我们车队的人数也从以前的20多人,扩大规模到70多人。
还记得2004年,我们1号线北延伸段开通之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1号线有不少站是“地上铁”,需要开到高架桥上去。我一直记得,那天我跟着师傅驾驶列车在高架上停着,等待调试信号。我从车窗向下望去,看到附近的行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抬头观望我们高架上的列车,他们的脸上带着好奇,也带着喜悦和期盼。我想,他们一定是盼望着咱们延伸段能早点通车,这样大家的出行就方便多了。
虹桥枢纽还没建成投入使用的那些年,每年春运,大客流都会集中在我们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和上海南站站这里。这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为了把一批批的乘客送到火车站,我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我也因为值班开车,总是不能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饭,错过了很多陪伴妻儿的时间。但是每当看到乘客们拎着、扛着大包小包,踏着欢快的步伐去赶火车的背影,我心里总是特别欣慰。我觉得我们司机坚守在岗位上,这份付出是值得的。
地铁列车到站,司机张文菁确认列车情况 (央广网记者 沈梅 摄)
常常有乘客好奇,说“我从没看到过地铁司机,你们很神秘。”其实,我们就在每辆列车的车头。每当列车进站,我们都会下车观察每一节车门打开和关闭的情况,确保安全之后再回司机室继续开车。现在不少新的线路是无人驾驶列车,但列车上并不是没有司机,他们可能并不需要一直都在司机室,但是他们一定会来回巡视。因为我们司机是列车安全的第一负责人,保障乘客的安全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的工作还有数字化的“加持”,在我们的运维数字化协同中心,1号线线路图、正在驾驶列车的司机姓名、列车状态等等一目了然。这都能帮助我们对列车运行有预判,对列车故障第一时间处理。
1号线运维数字化协同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观察地铁运行情况 (央广网记者 沈梅 摄)
“人民地铁为人民”,我衷心祝愿我们上海地铁越来越好,我们司机可以把列车开到上海的每个角落,为更多的市民游客提供出行便利。
监制:顾梅 常青
策划:冯丽 王文伟 李红笛
记者:沈梅 唐奇云
设计:李彬 王仁靖
片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创作中心副主任 孙逊
鸣谢:上海申通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文化传媒中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