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4日消息(记者冯丽)当前,以“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正在各地火热推进。人工智能(AI)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如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有哪些特点?

近日,在2024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峰会暨TOP50颁奖典礼现场,来自全国各地政府代表、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企业家等通过不同领域的脑力激荡,共议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质力”,探寻人工智能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

专家“把脉”全球AI行业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的前沿领域,已在各行各业展现着强大的应用潜力,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更是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

何积丰院士在进行专题演讲(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华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何积丰院士在发表《全球AI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专题演讲时表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关注度持续上升,自2022年ChatGPT发布以来,财报电话会议记录中提到人工智能的次数增加了7倍。人工智能的采用率上升,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麦肯锡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增长,主要(约75%)集中在客户运营、营销和销售、软件工程和研发四个领域。

“产业界继续主导人工智能前沿研究。2023年,AI产业界产生了51个著名的机器学习模型,学术界贡献了15个,产学研合作还产生了21个著名模型,创下新高。但也应看到,大模型训练成本变得更加昂贵。”何积丰院士说,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2022年,中国在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方面领先全球,达到29万台,是日本的5.8倍,是美国的7.4倍。

随着“阿尔法狗”(Alpha Go)、GPT系列等大模型的兴起,智能计算不仅是AI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AI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桥梁,如何将高性能精度的智能计算更好的商业应用?

叶荫宇教授在进行专题演讲(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及计算数学工程研究院讲席教授叶荫宇在《智能计算的前沿进展》专题演讲中说:“数据、算力、算法都对AI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AI的发展与算法的提升息息相关,大模型训练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一个优化算法。”叶荫宇以“背包问题”向与会听众解释数学模型与大模型的关系。

郑志强教授在进行专题演讲(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讲席教授郑志强则从AI发展趋势、AI对数字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角度进行分享。“大模型不仅有技术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要把大模型作为生产的一部分,生产力的一部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新质生产力。未来数据和算法可实现交易,以后的世界可能是智能体的世界,很多的生产力创造都是智能体创造的。”郑志强说。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的过程中,也对影视行业带来了一些变革和无限可能,深刻影响着观众的互动体验和互动方式。

王健儿展望影视行业未来(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围绕“AI+时代展望影视行业未来”做了专题演讲。“电影和科技密不可分,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因为科技的发展才诞生的电影,100多年来全球电影发展依靠着科技的创新和推动。我们有海量的IP,如《大闹天宫》《葫芦娃》等50多部中国动画。文化产业方面,我们聚焦AI+真人电影、A+实景娱乐、AI+生态开发等场景,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发展。”王健儿说。

郑文先畅谈未来AI会走向何方(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未来AI会走向何方?“人工智能是打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钥匙,我们也很荣幸成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一员。未来,我们说大模型一定会长出自己的手、自己的腿,大模型一定会让机器人拥有具身智能,会变革颠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在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看来,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最领先的两个国家,二者发展路径是有所不同的。

葛冬冬分享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杉数科技长期深耕于信息科技、电子科技及智能科技等多个前沿领域,杉数科技CEO葛冬冬认为:“中国企业智能化转型有自己的特点。GPU在高精度计算上,效率上确实能比CPU高50倍到100倍。目前国内能做到这种高性能双精度计算的GPU显卡并不多。”

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机器人+”正在更多领域为人们服务。

黄晓庆分享人形机器人的前沿话题(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达闼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人形机器人已经发展到了关键阶段,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向商业化迈进。机器人也成为释放通用人工智能的强大生产力的具身实体。“预计到2050年,机器人将超越人类数量,形成人机共融社会新生态。未来机器人产业容量将会超过30万亿美元,是汽车和通信行业总和的3倍。”黄晓庆认为机器人产业进入了云端机器人时代。

俞熔分享AI+医疗案例(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说到AI技术和医疗行业的结合,在美年健康集团董事长俞熔看来,AI技术能够集合更多的海量医学信息,实现反复训练提升,未来5年到10年,能够大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带来价格和成本的降低,这是AI在医疗领域最重要的进步。

“我们更关注的是未来在健康管理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AIGC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这两年在脑科学、肺结节、乳腺,血管健康等领域,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更专业的体检服务。”俞熔说。

编辑:沈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