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11日消息(记者 冯丽)“过去是我们自己找技术、找合作方,现在通过政府搭建的线上平台,效率大大提高,匹配也更精准。”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雷雯博士感慨道。该院依托普陀搭建的“武宁创新共同体”,与上海市儿童医院等单位展开合作,推动碳13同位素国产化项目成功落地安徽,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普陀区被誉为上海“西大堂”(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正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擎。在这条横贯沪苏、连接八市一区的经济与创新廊道上,上海市普陀区以“西大堂”的区位优势,推动一批跨区域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普陀实践”。

从“物理节点”到“功能枢纽”

普陀区不仅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交通枢纽,更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重要战略节点。“我们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过道’,更要成为功能意义上的‘平台’、创新要素汇聚的‘磁场’。”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工作人员周瑞清介绍。

依托G2、G42高速入城口区位优势,普陀正在加快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产业对接、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等一站式功能支撑,真正让高速路变成“协同路”、高铁线成为“创新线”。

资源如何对接?需求如何匹配?

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在介绍普陀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时表示,普陀会同沿沪宁8个城市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汇集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0项,跨区域合作195项。今年7月,“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开始运行,28个技术创新需求被揭榜,技术交易额实现800万元。

上海化工研究院展出的碳13同位素国产化成果(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攻坚”

普陀着力构建“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搭台”的揭榜挂帅机制,组建了一支74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充当“科技红娘”,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产业生态方面,普陀推动成立多个跨区域联盟体。上海电科所牵头组建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已为南京、苏州、常州等地的20余家机器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上海化工院作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联合江苏多地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能否自由流动,直接影响协同创新效能。普陀区推出“1+N”人才新政,为全球TOP100高校毕业的硕博人才提供3到6个月免费住宿,探索共建沿沪宁人才库……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合作项目,更要着眼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让上海的资源优势通过普陀‘辐射出去’,把长三角的创新需求通过普陀‘吸纳进来’。”胡广杰说。

面向“十五五”,胡广杰表示,普陀已明确将继续聚焦创新“一条链”、产业“一幅图”、要素“一张网”、服务“一站式”和市场“一盘棋”五大行动,推动沿沪宁创新带建设走向纵深。

编辑:何智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