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长宁一片“不起眼”的1.48平方公里区域却成为“科创回归都市”的典范——“上海硅巷”,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过程中,释放出澎湃的发展动力。

过去五年,长宁锚定“数字长宁”建设不动摇,在线新经济、生产性互联网等数字经济细分赛道蓬勃发展。独特的区域禀赋,更让“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转化为强大的创新动能。

深耕“数字长宁”

长宁的专注力,首先体现在对数字经济的长期坚守。2001年,“数字长宁”概念提出后,长宁区从未因时代浪潮更迭而偏离方向,反而随着技术演进持续升级,让数字产业从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总部位于长宁临空园区的电商服务平台百秋尚美,在长宁区一路发展壮大,目前为全球100多个国际品牌在中国的零售业务提供线上线下零售、数字营销、策略咨询等服务。百秋尚美的发展,是长宁近年来在线新经济发展的缩影。作为上海首批直播经济集聚区,长宁一方面与市级部门合作成立直播监测分中心,引导行业企业规范发展,另一方面持续鼓励拼多多、百秋、春秋等区内企业参与上海市地方标准的制定。

通过为“百年愚园路”叠加直播经济特色街区的新身份,长宁为本土初创品牌和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了多样化的直播场景,实现“让大企业做大做强,让初创团队被更多人看到”。

“十四五”期间,长宁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1.62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7.7%,占全市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打造“上海硅巷”

“十四五”期间,“数字长宁”的大树上,又开出一朵令人眼前一亮的花:“上海硅巷”。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科创模式不断调整,创新活动不见得非要依托重型设备、苛刻的空间条件以及充满弧光和化学品味道的实验室。依托算力和数据,双创团队靠几台电脑就能进行研发,小型化、高素质的团队完全可以嵌入都市空间。

在“科创回归都市”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数字长宁”厚积薄发。早在2016年,长宁区便启动武夷路沿线的土地资源排摸,梳理出飞乐厂地块、武夷路304/320地块、武夷路333号地块、武夷路155号地块等具备城市更新潜质的地块,如今分别腾笼换鸟为翡悦里、MIX320园区、黑湖科技总部和仪电新象限园区。

眼下,高标准建设的“上海硅巷”已集聚近900家创新型企业。“‘硅巷’是长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试验场,为的是在空间资源需要不断革新的关键时刻,找到能真正盘活低效用地、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法。”长宁区领导表示。

聚焦“精细更新”

“十四五”期间,长宁始终锁定“历史风貌保护+现代功能激活”的宗旨,不搞粗放开发,只做精准更新,通过“螺蛳壳里做道场”般的精细化操作,走在全市城市更新工作的前列。

在看似“满载”的空间里,仅“十四五”期间,在长宁就诞生了日均客流20万人次的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蝉联税收“百亿楼”的金虹桥国际中心等城市更新“代表作”。其中,新泾镇乐颐生境花园尤具典型意义。

2021年8月,一则来自联合国的消息令长宁干部群众振奋:新泾镇绿八居民区乐颐生境花园,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近年来,“生境花园”在长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老公房小区提供高品质的绿化更新方案,虹桥南丰城还主动建成上海首家商场内生境花园,愚园路上也开辟出一条“生境绿廊”。

“十四五”期间,长宁累计推进169个更新项目,构建集约多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长宁的“专注力”,不是墨守成规的固执,而是锚定方向后,全局视野下的久久为功;不是单点突破的侥幸,而是系统推进的坚定。(记者 舒抒)

原标题:

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

“专注力”长宁深耕数字经济动力澎湃

编辑:沈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