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之外,上海还隐藏着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频频现身,“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芦苇丛中安然栖居,城市深处貉与黄鼬悄然穿行……它们的活动轨迹被清晰记录。11日,上海首次系统性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公布阶段性成果,在自然博物馆展出的阶段性成果展中揭晓了这座超大城市的生态密码,带你重新认识身边的“诗与远方”。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伏晴艳介绍,首次大起底调查已发现2个新物种,还发现了149个上海新记录物种,包括大型真菌10种、高等植物17种、昆虫122种。值得一提的是,2个新物种“上海膝角隐翅虫”与“上海苔甲”均为首次发现于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具有重要的科研与生态意义。

为全面掌握上海生物多样性现状,2023年12月,本市启动了首次全面生物多样性调查。此次调查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由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组织,统筹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人员累计超过5000人次。调查突出“大规模、系统性、全要素、创新性”四大特点,覆盖全市16个区与所有自然保护地。初步结果显示,全市已发现一批新记录和新物种。新发现不仅丰富了上海的生物多样性画卷,也反映了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上海建设的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本次全市自然保护地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苔藓、昆虫及大型真菌等上海新记录物种18种。目前,全市鸟类记录为5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29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93种,比2015年全市鸟类记录的463种多了71种。全市已调查到生物多样性相关非物质遗产共计256项,其中国家级有51项,市级有205项,涵盖了民俗、文学艺术、传统食物、传统医药,以及传统技艺等类型。

让江豚常现长江口,让鸟鸣常伴都市林——上海不仅是璀璨的国际都会,更是万物共生的家园。本次成果展示更是呼吁公众从认知走向行动。展览现场设有留言板与意见征询二维码,鼓励更多人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发现者、守护者。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未来将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观测台站与体验中心,持续推进生态守护的“上海实践”。 (记者 郭剑烽)

编辑:郭振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