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29日消息(记者郭振丹)当大模型技术在智能体、多模态等方面不断迈进,哪些是全球大模型创新的共同方向与趋势?当大模型产业应用进入深水区,又将如何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生态?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大模型智塑全球产业新秩序论坛于上海市徐汇区举行。论坛发布了业内首份系统性探讨终端智能体安全研究报告,启动了国内首个地方性人工智能大模型产融合作平台试运行,并向全球发出“大模型开源安全倡议”。同时,现场50余位全球AI专家学者聚焦大模型前沿产业突破与垂直领域应用实践建言献策,全景展现大模型技术演进的新趋势与驱动产业变革的新蓝图。
《终端智能体安全(2025)》发布(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论坛现场,业内首份系统性探讨终端智能体安全的研究报告——《终端智能体安全(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在终端智能体应用落地加速发展的关键发展时期,报告从技术、产业、生态展开前瞻研究,率先提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终端智能体安全防护体系,旨在推动智能体应用持续创新与安全发展。
报告指出,当前智能体正在向更多终端延伸,轻量型终端智能体可在手机、穿戴设备等日常终端直接运行,具备自主推理、快速交互能力,增强了贴近性与个性化服务。当轻量型终端智能体由原本功能简单的智能模块演化为具备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本地 “自主实体”,其安全边界不再只是“数据泄露”这么简单,而是向模型行为、身份伪造、环境感知误导,甚至算法伦理等深层问题蔓延。
针对这些挑战,报告认为,终端智能体发展亟待构建“数据共享、能力协同、 标准互认”的安全生态共建体系,通过多方参与、资源整合与技术协同为终端智能体安全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并通过数据、技术、应用的三方联动构建终端智能体的安全共同体。
因此,报告首次提出终端智能体安全体系,在技术生态体系的支撑下,单智能体安全技术包括安全护栏、数据去毒、基座对齐和柔性管理;多智能体可信互连技术包括可信数据流转、可信服务流转、可信身份认证和可信记忆共享;AI终端安全技术包括可信隐私沙箱、跨设备可信连接等,共同支撑AI/AR眼镜、智能手机助手、智能座驾等行业应用。
论坛现场,国内首个地方性人工智能大模型产融合作平台正式启动试运行。该平台打造构建“汇数据、汇资源、汇政策”的一体化服务体系,集成智能推荐、风险评估、产业链跟踪等工具,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蓬勃发展筑牢基础服务平台。
此外,面对开源大模型大规模应用带来的更多安全风险,论坛面向全球重磅发布“大模型开源安全倡议”:一、坚持规范有序,构建安全标准体系;二、坚持开放协同,保障开源要素安全;三、坚持智能向善,共建开源安全生态;四、坚持多元包容,凝聚开源安全国际共识。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