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网友吐槽上海的蝉“比往年多”,白天会在树上“下雨”,晚上会在枝头鸣叫。对此,有部分网友提出解决办法——吃掉。靠谱吗?

不建议在城市捕食蝉

蝉的确有食用和药用价值。蝉蜕(壳)是一种中药,含有甲壳素、蛋白质,是重要的辛凉解表中药。蝉体蕴含丰富营养物质,有很多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也高于一般肉类。

记者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体长三至四厘米的“知了猴”单价在0.9元至1.1元,查看销量排名较高的商户,这些“知了猴”主要产自山东、河南等地的林地、果园,由农户采集有蝉卵的枝条埋入土内,两三年后,当若虫爬到地面或刚爬上树干、枝条时采收。由于“知了猴”上树后几个小时就会脱壳成熟,养殖户还会在离地几十厘米的树干上捆上光滑的障碍物,“打断”它们上树成熟的过程。

虽然蝉的确可以食用,但相关管理部门和绿化养护专家并不建议在绿化养护程度很高的城市化地区捕食蝉。

因为蝉的主要食物是树木根系或枝干中的汁液,在虫害高发季节,城市绿化使用虫药的可能性较大,存在内吸性或系统性杀虫剂中的高浓度有害物质积蓄在树中,进而通过树汁迁移到蝉体内的风险。

此外,路边的行道树等绿化长期接触汽车尾气,可能富集土壤中的铅、锌等重金属,还可能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环芳烃;香樟等树木天然带有烷烃类、酚类、烯类、樟醚等成分,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这些物质也可能通过摄食蝉而迁移进人体。

“蝉尿”对人没有危害

蝉叫得人心烦!能不能闭嘴?

对于一些觉得蝉鸣是噪音的人,专家表示理解,但呼吁人们对自然宽容些。

“蝉为了繁衍而鸣叫,短短几天的鸣叫要用两三年甚至十多年的蛰伏才换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会鸣叫的蝉是雄成虫,是雄蝉以每秒上百次的频率不断震动位于腹部的两片鼓状膜产生的,引诱雌蝉前来交配。

一般的蝉有3年至9年的生活史,它们大多数时间以若虫状态蛰伏在地下。等蝉破土而出,上树发展为成虫后,它们往往只剩两三个月的寿命。

近期引发网友热议的,更多是“蝉尿”。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蝉尿”只是阵仗吓人,其实对人没有危害,主要成分就是树汁。

近期网上流传的“喷尿蝉”主要是蚱蝉,俗称金蝉、知了、黑蚱蝉等,是蝉科蚱蝉属的动物,也是该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平原和山区,主要栖息在各种阔叶树上,是上海相对数量最多的蝉。

大部分昆虫排尿一般会以滴落式进行,蚱蝉之所以会喷射尿液,是为了提高从树汁中提取营养的效率。大部分树木汁液的营养价值不高,其中95%是水,即使蚱蝉喝饱一肚子树汁,里边的营养也不够用,所以每天几乎都要“喝”掉自身体重约300倍的树汁。

数量没有明显多于往年

有不少网友认为,今年上海的蝉鸣、“蝉尿”程度似乎大于往年,觉得今年蝉特别多。对此,专家认为目前尚无权威的监测数据或研究作为专业判断依据,但随着上海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蝉鸣的回归、频繁将是一种趋势。

“仅就上海植物园监测的情况来说,我们并未觉得今年园内的蝉明显增多。”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郭江莉表示,上海常见的蝉类有黑蚱蝉、蒙古寒蝉、蟪蛄等,在上海植物园“安家”的主要是黑蚱蝉,近期公园夜游活动中的确观察到不少蝉,但数量没有明显多于往年。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和网友,他们中超过80%的人是从网上知道“今年上海蝉特别多”的消息。上了岁数的居民似乎对蝉鸣、“蝉尿”的宽容度更高,他们普遍觉得这些是小时候“乡愁”的一部分,“现在年轻人接触自然的机会反而少,抓蝉吃这种事情可能都没听说过”。

不过,这些说法也不能排除部分地区的确处于蝉“大年”的可能。有专家认为,考虑到蝉的生活史主要在地下,至少蛰伏两三年后才以更显性的状态示人,因此今年一些地区“集中冒出来”的蝉很可能是两三年前的虫卵孵化而成,而三年前城市正处于人类对自然干预活动骤减的“安静期”,的确有更多虫卵有机会发展为成虫。

上海城市绿化养护领域日渐流行的“无为而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可能也是让蝉鸣明显回归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虫药用得越来越少,几乎不用了,一来公园游客多,比较敏感;二来的确有很多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该专家介绍,人民公园海棠园是上海首批成功创建的城市绿地绿色防控示范区,针对黑蚱蝉虫害,现在采用的是绿色防控手段,即通过精心修剪、精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虫害。

虫药打得少了,益虫和蝉的天敌多了起来。“很多林鸟喜欢吃蝉,我们还观察到凤头鹰也喜欢吃。”郭江莉说,“自然之手”比很多人认为的更有力量,只要人类把“干预权”完全还给大自然,蝉的数量会逐渐恢复到平衡可控的状态。(记者 陈玺撼)

编辑:沈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