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顿(右)邀请父母来上海旅游。

视频截图

昨天,《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沪九条”)发布,明确提出“鼓励平台企业、MCN机构签约境外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对外籍创作者在签证办理等方面给予便利”。

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美国视频博主保罗·迈克·阿什顿,第一时间为“沪九条”点赞:“上海是中国最‘City’的地方,来上海做博主是个很棒的选择!”

在上海很少会灵感枯竭

阿什顿,网名“保保熊”,在他的中国旅行视频中,一句魔性的“City不City啊?好City啊!”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各大网络平台走红,目前粉丝量已突破百万,累计播放量超过千万。

City这个“梗”,到底是什么意思?阿什顿解释说,“City不City”,源于一个比较好玩的语言现象。“现在很多中国人会把一些英文单词夹杂在平时讲话中。‘City’这个词本身有‘城市化’的意思,特别接近我对上海的印象和经历。‘City’是我在上海居住的切身体验,所以我就模仿这种‘中英混杂’的方式,创作了这个梗。”

这份从真实体验出发的表达,迅速形成现象级影响力,这正是跨文化传播中动人的力量。“我说‘好City啊’的时候,其实是兴奋地表达我非常喜欢这个城市。”阿什顿表示,这也是对自己上海生活的一种形容。

正是因为不同文化的碰撞,给上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作为一名常驻上海的网络内容创作者,阿什顿在创作过程中鲜少体会到灵感的枯竭。他认为,相较于其他城市,上海是变化最多、最快的城市之一,哪怕自己在创作上遭遇瓶颈,“过不了几天,就会出现新的可供我探索、玩耍的,具有新鲜感的事物出现”。

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冲击力,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一起构建线上“地球村”

创作活力也离不开平台的滋养。阿什顿喜欢用小红书,因为这里既能找灵感,也能交朋友。

“我喜欢在中国旅游、喜欢分享生活。在小红书搜索,可以快速帮助我了解旅游攻略。并且,小红书鼓励创作者们从多方面展现立体的自己。我不必拘泥于‘搞笑博主’或‘旅游博主’的标签,可以自如地展现自己生活的全貌。”

上海开放包容、丰富多样的创作生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创作者入驻小红书。今年,小红书上线“一键翻译”功能,推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用户一起构建线上“地球村”。

“沪九条”明确,鼓励并扶持优秀内容创作走出国门,也欢迎境外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来沪大展身手。“可以用‘双向奔赴’来形容这种感觉。”阿什顿说,上海不仅仅是全球城市那种现代化、快节奏的模样,在公园、弄堂里,还能回味老上海传统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很期待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博主来到上海,我也希望可以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城市形象。”(记者 俱鹤飞 实习生 许凝)

编辑:林馥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