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网络大V”,欢迎你来上海。即便还不是“大V”,如果你有心做好“内容创作”,也欢迎你来上海。
这看似有点“反常识”。在“数字游民”高度普及、任何地方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开始创作的时代,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为何要“张开双臂”欢迎优质内容创作者?
对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优质内容创作”又为何有其独到价值和吸引力,甚至不可或缺?
上海的实践,正在积极回应上述疑问。
7月15日,《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正式推出,明确在杨浦、黄浦两区挂牌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并出台激励优质内容创作、健全产业配套服务、开放内容创作场景、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这些措施又被称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沪九条”。
简单理解,“沪九条”是为扶持和培育“网络大V”而生的。无论你是财经博主还是电竞主播,无论你在体制内外,只要是“优质内容创作者”,就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助力,感受政策红利。
但理解“沪九条”和两个集聚区的深意,或许要穿透“大V”、超越“大V”。
首先,“沪九条”中有一些优惠政策,但主体并不仅仅是优惠政策。比起“特事特办”,《若干举措》中出现更多的是“支撑”“配套”和“开放”。
比如,将完善金融要素支撑,设立相关绿色通道;将支持集聚区提供共享办公空间、行业交流空间,配备共享设施,提供工商登记、财税咨询、政策申报、版权确权等一站式服务。
又比如,将推动全市地标景区、文博场馆、特色街区、时尚空间和重大节展赛会等场景资源向创作者开放,提供便利。
还比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平台企业及MCN机构纳入重点文创企业名录,拓宽职业技能评价、技能认定、职称评审等范围。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沪九条”里有明显的服务导向、生态导向、场景导向,而不是简单的“分钱分物”。
从支持内容生产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更值得提倡和坚持的支持方式——比起补贴高不高(这不是不重要,但绝非重点),一个真正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更看重的一定是“机会”多不多、“门槛”低不低、“环境”好不好。
他们会更关注一座城市能不能给自己心无旁骛自由创作的空间,能不能放下那些过高但不必要的准入门槛,能不能解决那些现行市场竞争下尚有瓶颈的问题(比如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认定及保护),以及在需要走一些事务性工作流程时尽可能简洁高效、不要占据过多时间、不要浪费精力……
当然还有场景。“数字游民”可以独步天下,但绝不等于闭门造车。很多时候,好创意、好内容都来自碰撞。这可以是人与人的碰撞,也可以是人与城市的碰撞,场景越丰富,可供碰撞的空间和机会越多,“优质内容”诞生的概率也就更高。
这恰恰是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独具的优势。论“硬成本”,上海在全国一定不是最低的。但如果有上述种种的加持,特别是多元场景、丰富要素、开放环境的支持,构建起优质的创新生态,上海的“综合成本”可能是最低的,“综合优势”也就可能是最强的。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在于综合成本和创新生态——对创业者如此,对创作者同样如此。并且,今天的优秀创作者,很可能即将或者已经是优秀创业者。显然,“沪九条”要落地见效,相当重的那部分功夫,也要花在场景创造、生态营造上。
那么,上海会得到什么?
产业的蓬勃兴起,当然是预期成果之一。这些年,“生于上海”的B站和小红书,已经构成中国互联网生态中最具活力的两股新势力,其背后是百千万级的创作者和亿级用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聚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优质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构建起足够强大的内容创作生态后,相关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自会应运而生。
但对这座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创作者”之后,重温并重申渗透于骨子里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
相比过去人们熟悉的高端人才、顶尖人才,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的谱系要宽泛得多。甚至拿传统眼光看,其中不无“非主流”的“异类”。但一座城市的开放气质、包容品格,恰恰体现为(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接纳各种各样的“非主流”,创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搭建让每个人努力奋斗的舞台。
上海是“五个中心”,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需要大量掌握“硬核”技术的人才;上海也是国际文化大都市,要打造精神文化高地,同样需要各种各样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至今的历程已经一再表明,只要经得起市场检验、用户检验,今天的“非主流”完全可能是明天的“主流”,今天的“奇想”也完全可以是明天的“方向”。
在一个不断“破界”的时代,对创新的定义和理解、对人才的定义和理解,都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边界。何况,很多时候,“软”“硬”之间、“文”“理”之间,并非壁垒森严——历史上不少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最初就来自一次不经意的奇思怪想,源自某种休闲、娱乐性质的需求,源自“无用之用”。(记者 朱珉迕)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