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成都4月14日消息 “咱们进入天府新区了,看到那里藏着的地铁站出口了吗?”顺着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工作人员卢谦手指的方向,成都地铁1号线广福站C出口就嵌在红砂岩山体里,与周边地貌浑然一体。

在天府新区,这样的细节设计数不胜数,凝结着高质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努力。四川天府新区谋划于2010年9月,2014年10月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目前,天府新区综合实力已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天府新区航拍图(央广网发 四川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扶摇而上,光环璀璨。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公园城市先行区,如今天府新区“新”在哪里,又“兴”在何处?

“邻水营城” 让城市在山水中自然生长

“小小船儿湖中游……”早上8时,阳光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在兴隆湖静谧的水面上,赖小利像往常一样,划着小船,哼着小曲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53岁的赖小利是土生土长的天府新区人,已在兴隆湖当了5年的“护水员”。他和队友们捞水草、栽种水草,协助观察水质。他们“漂”在湖上的时间,比待在家里的时间还要长。

“这种像羽毛般团成一簇的是狐尾藻,一条条飘荡在水中的藻叶是苦草……”赖小利向记者介绍着水下的各种水草,如数家珍。兴隆湖种植了198万平方米的沉水植物,构建起占湖区水域总面积约70%的多层次“水下森林”。

赖小利(右)和队友正在打捞漂浮的水草(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以前这个地方哪儿有人来呀,荒凉得很,环境也不好。但现在这个水多清嘛,看着都让人觉得心里敞亮!”赖小利望着工作的这片“主场”,眉开眼笑。数年如一日,他就像长在兴隆湖上的一双眼睛,用切身感受记录着这里的点滴变化。

兴隆湖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经济发展,周边商铺云集,活动庆典不断,创意集市人潮涌动。

“2018年,有个‘最孤独的咖啡馆’,因为一个孤独的背影走红,现在人多的时候买一杯咖啡得排队一两个小时。”卢谦指着前方一个人潮涌动的咖啡馆感慨地说。

兴隆湖所在的区域,曾经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泄洪洼地,9年前,卢谦加入到天府新区兴隆湖项目的建设之中。

兴隆湖建设前后对比图(央广网发 四川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兴隆湖规划之初,天府新区就明确要遵循‘依托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自然低洼地形壅水成湖。”卢谦透露。

2013年11月,兴隆湖项目开工建设;2018年公园城市概念首次在兴隆湖畔提出;2020年10月,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全面启动。

“这么多年,我的生物钟一直都是‘24小时全天候待机’,规划建设任务千头万绪,建设过程也是艰难的,但看着它一天一个样,心里就只剩下高兴了。”卢谦眺望着兴隆湖,感慨万千。

2020年,兴隆湖的水质只达到四类标准。为了让水质达到二类,甚至是一类标准,经过多方论证,最后一个最不可能启用的方案被敲定了:放干整个兴隆湖的水,从湖底进行生态治理。

“这个方案现在想想都觉得疯狂,当时反对的声音简直能淹死人。”卢谦笑着说,“幸好我们顶住了各方压力,坚持执行下去,现在这一池如碧的湖水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今站在兴隆湖畔,只见鱼翔浅底,白鹭翩跹,游人如织。兴隆湖如一颗明珠静静嵌卧在这座城市之中,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绿心”。以兴隆湖为中心,天府新区还建成了约3450亩天府公园与约3800亩鹿溪河生态区,不仅构建起“水清、岸绿”的生态本底,同时也实现生物多样性共存,让公园生活更为可感可触。

市民在兴隆湖畔玩耍(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绕湖行走,泛舟湖上,水泽、草泽、林泽,水际线、城际线、山际线、天际线,泽线序列分明,景观层次丰富,配套设施完善。仅在这一湖之畔,日均游览群众就已达2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期能达到10万人次。

天府新区一直坚守天蓝、地绿、水清、丘美的生态本底,把生态价值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兴隆湖的生态修复,树立了一个城市湖泊生态修复的样板。国家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袁兴中教授认为,其“可为全国城市湖泊整体生态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是人与自然的协同共生之舞,人和自然的一次友好合作。

低“碳”密码 打造创新策源地

漫步在兴隆湖畔,视线很难不被一个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绿盒子”所吸引。这里就是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

“这上面种植的都是本地的植物,成本低、易于维护,比如房屋四周的藤蔓,就是成都常见的油麻藤。”中建西南院双碳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袁渊介绍,这些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覆盖了大楼屋顶和四周墙面,像为建筑戴上了“防晒帽”和“防护外套”,消减大楼的城市热岛效应。

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楼顶绿意盎然(央广网发 周勇良 摄)

层层叠翠的外观让“近零碳建筑”火爆朋友圈,而“绿建筑”后的“黑科技”,才是这座大楼成为“顶流”的密码。通过“节能外衣”、自然采光以及“光储直柔”等一系列技术,较成都市同等规模办公楼相比,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每年可节省用电186万千瓦时,年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

安公社区因乾隆年间华阳知县安洪德在此修筑安公堤而得名,这个听起来颇有年代感的“老社区”,是成都市首批近零碳试点社区,8个绿色化改造项目正在这里陆续落地见效。

“以前我们小区的顶楼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不但有养宠物的,甚至还有养家禽的,到处都乱糟糟的。”谈到小区楼顶曾经的状况,菜蔬新居居民罗德成不住地摇头。如今,当记者走上楼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布置别有一番“小清新”的味道。

安公社区空中花园(央广网实习生 何春燕 摄)

罗德成美滋滋地说:“现在不一样啦,自从近零碳改造治理后,这里已经成了大家乘凉、喝茶的好去处,甚至还有年轻人来烧烤,日子那叫一个安逸哦!”

“我们这里建立了全市首个社区生物有机垃圾处置循环中心,通过对餐厨垃圾、绿化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发酵处理,可以实现小区80%以上的有机垃圾就地处置,切实做到源头减量。”安公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赵登强告诉记者。

公园城市发展的澎湃动能,发生在“公园”,也适应于“公园”。从“近零碳建筑”到“近零碳社区”,天府新区始终在“守护”中发展,在“绿色”中蓄能,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在这里加快聚集。

兴隆湖畔的成都超算中心(央广网发 逍遥 摄)

在兴隆湖东南岸,是日夜奔腾、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持续输出算力的成都超算中心。在兴隆湖北岸,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快速发展为锻造“国之重器”、拔节生长的科技创新“先锋队”。在兴隆湖畔东北角,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正成为国家创新策源地、成渝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有句话这样说:在兴隆湖湖畔散步时,与你擦肩而过的,可能就是某位学界泰斗或顶级科学家。”身为博士的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推进处副处长高国瀛笑着说。这里是成都人才“头雁”最为聚集的地方之一。

“天府新区有很好的人才环境,有创新创业的氛围,这些都是吸引更多人才汇聚的优势。”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副局长罗鹏说道。

从“白纸画图、平地立城”起步,如今的天府新区经济总量已达到4532亿元,育成3个千亿级、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强大吸附效应和辐射能力。“天府公园城市”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的靓丽名片。

儿童当“家” 用“一米的视角”建城市

阳春时节,草长莺飞,每逢微风习习的傍晚或天气晴朗的周末,兴隆湖湿地公园附近10公里长的湖岸线上人流如织。

在沉入水底1米的湖畔书店里,小朋友趴在玻璃幕墙上,寻找躲在水草中的小鱼;在用海沙铺设的湖畔生态沙滩上,孩子们挖洞、堆砌,肆意玩耍……

兴隆湖水下书店(央广网发 杨燕礼 摄)

“天府新区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公园城市先行区,且行且试,每一步都是想在前面,走在前面。在最初的建设中,我们就规划了很多利于孩子的设施和场所:专供孩子嬉戏的浅滩区、儿童专用卫生间、儿童推车租赁等设施及配套服务。孩子才是这个城市未来的主人嘛!”卢谦笑着说。

在天府新区多部门合力推动下,兴隆湖公园被纳入了成都市首批儿童友好试点单位。

“儿童是城市的未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更应遵循儿童优先原则。在人才吸引上,除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为其子女健康快乐成长提供友好的成长环境,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策略。”天府新区党工委工作人员杨洁告诉记者。

“早在2021年4月,天府新区麓湖社区就正式提出并推动构建‘麓湖儿童友好社区’的项目计划。通过与社区组织和机构、社区商户的广泛连接,致力于让儿童的声音被社区听见,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社区公共生活,成为社区共建的一分子。”天府新区华阳街道麓湖公园社区党委书记王燕自豪地说。

几年过去了,麓湖儿童议事会发展得如火如荼,麓湖公园社区变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儿童议事会小议事员踊跃发言(央广网发 麓湖社区供图)

“我希望这座城市能有一栋专属于儿童的房子,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就可以躲在里面。”“我希望成都能修很多很多的涂鸦墙。”……在新的一期麓湖儿童议事会上,许多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畅想着自己心目中公园城市的模样。这样热闹的讨论经常在这里发生。

“儿童不应只是被聚焦的主体,也应该是规划和建设的参与者。”天府新区麓湖小学校长黄丽娟对“儿童友好”有着自己的见解。作为一名母亲,她也是儿童友好社区的推动者之一。

社区的公园怎么建,需要有哪些游戏场景?这个问题,孩子们最有发言权。空中花园、水下图书馆、绿植餐厅……这些“童言童语”里,是每一位孩子对自己成长环境的思考和期待。

“参考儿童视角建设社区,做到空间友好的同时,让孩子们也更有家园归属感,踊跃成为社区的‘小小共建者’。”黄丽娟告诉记者。

滑梯边张贴着由孩子们设计的安全宣导画(央广网发 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供图)

截至2022年底,天府新区已先后选出儿童议事会成员667个,辐射17902个家庭,开展儿童议事活动85场次,议定议题超过90项,其中76项议题被社区采纳或纳入下一步工作计划。

据杨洁透露,天府新区将加快推进“一起向未来·儿童智库”暨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进度,深入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系统研究,为全国乃至全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推窗可见景,出门即入画”。以公园城市为蓝图,四川天府新区用恢弘的画笔将城市景观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以科技为引擎,这个年轻的国家级新区正以全力奔跑的姿态昂扬向上,迸发无限活力。

【百家读城】

 

晓看绿滴处 花重新锦城

□钟倩

成都是一座老城。诗歌、芙蓉伴着火锅、盖碗茶,在漫不经心中,悠闲踱步千年。天府新区,更像是古城墙头探出的一枝红杏,绽放、昂扬也不失厚重来处。

四川天府新区谋划于2010年,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算下来,天府新区刚刚过了自己的第一个“本命年”。12年的时间,天府新区完成了从白纸绘图向城市创新发展核心区的完美蜕变,也践行与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发展之路,这条路包含着生态、开放、现代、友好等诸多美好元素。

天府新区的“新”,不是新在楼房与道路,而是新在理念和未来。

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一马当先,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以水生态为城市生态建设样本,探路出自然有序的生长模式。

漫步在公园城市里,你会发现,这个“公园”远远不是有湖有桥有花有草那么简单,绿色生态的背后是高科技零碳的赋能加持。“节能外衣”“自然采光”“光储直柔”这些硬核科技,让天府新区得以回归,回归到人类临湖而居、逐水而行、绿植环抱的自然生态中,也回归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中去。

天府新区的“新”,还新在新区的人。

城市因为其中的有趣的人而显得可爱。北京的798、巴黎的左岸都因一群卓尔不群的人而声名鹊起。天府新区里也有一批朝气蓬勃的新人,他们是成都超算中心的工程师,是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的研究员,是中科院成都分院的科学家,他们是成都人才的头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过去5年来,天府新区青年人才落户18万人,居成都全市首位。户籍人口年龄中位数34岁,是中西部地区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城市新区。城市的人间烟火搭载上生态科技,或许这就是天府新区生机与活力的硬核实力。

我在四川长大,在成都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成都便是我梦魂萦绕的诗和远方。在成都土著的眼里,天府新区太偏远了,那是老成都人当年去乡下耍、摘桃子吃的地方。如今,有了生态与科技的加持,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到新区,他们的梦想在这里启航,他们的下一代也在这里幸福成长。相信到天府新区踏入而立之年之际,这里会承载更多人新的诗和远方,如我这般魂牵梦绕。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苏莉 昌思荣 王颖

编审:李红笛 郅怡婧

视频:昌思荣

编辑:昌思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