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25日消息(记者张海东 实习记者赵晶婷)“冬季气温骤降、寒邪当令,上呼吸道疾病、流感等季节性病症进入高发期。中医强调‘顺应天时、未病先防’,市民可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维度,科学抵御寒邪侵袭,稳稳守护冬季健康。”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风湿科主任医师李琴为冬季疾病患者给出建议。

视频拍摄制作:张海东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的核心是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多方面调节实现阴阳平衡。起居上需“早睡晚起”,每晚9—10点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以养阳气,避寒邪。头部、颈部、腰膝等部位要重点保暖,外出佩戴帽巾、穿戴暖衣;睡前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促进循环、驱散寒气。

艾灸治疗(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饮食遵循“温补为主,滋阴为辅”原则。宜多吃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温热食材驱寒补阳,搭配梨、蜂蜜、银耳等滋阴润燥,缓解干燥不适。同时减少咸味摄入,适当增加芹菜、苦瓜等苦味食材,平衡心肾阴阳,避免饮食失衡致病。

问诊把脉(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运动秉持“温和适度”理念,可选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项目,避免剧烈运动出汗耗阳。优选阳光充足的午后锻炼,避开清晨低温,运动后及时保暖防着凉。

拔罐治疗(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冬季易情绪低落,情志调养不可少。可通过多晒太阳、听音乐、与亲友交流调畅心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耗损阳气,同时杜绝过度劳累和熬夜。

中药研磨车间(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在医师专业指导下艾灸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能温通经络,增强免疫力;日常按摩涌泉穴和腹部,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适合居家操作。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配药(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同时,李琴特别提醒,进补需因人而异,忌盲目跟风;慢性病患者及特殊体质者,应找医生定制个性化方案。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冬季易病情加重,需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就医。膏方调理是冬季滋补佳品,经中医辨证论治,加入人参、冬虫夏草、阿胶等药材熬制,“一人一方”适配体质需求,兼具滋补、调免疫、防病功效。

中医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冬季通过科学起居、饮食、运动、情志调节,搭配中医特色护理,可提升机体抵抗力,为全年健康筑牢基础。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