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20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实习记者韩志亮)初冬的西宁,寒风掠过湟水河畔,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凤凰园社区的“同心·共富工坊”内却暖意升腾。十余位绣娘围坐成圈,彩线在指尖翻飞跳跃,银针起落间,牡丹绽蕊、石榴抱籽的青绣纹样渐次浮现。这方小小的工坊里,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勾勒着非遗传承与共同富裕交织的生动画卷。

绣娘正忙着绣制作品(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自2023年运营以来,“同心·共富工坊”便以培育伊莲手工编织队为纽带,紧扣“传承青绣文脉、赋能妇女增收、绘就共富图景”的初心,蹚出了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产业“造血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路径。
工坊的“根”,扎在非遗传承人的技艺里。青海省级“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编织队队长冶生莲,拥有二十余载的绣龄。她不仅系统整理了青绣的传统针法,更巧妙地把“石榴籽”“民族团结花”等元素融入设计,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在她的“针线课堂”上,73名绣娘从“零基础”成长为“熟练工”,逐渐形成一支技艺过硬的人才梯队。

琳琅满目的青绣产品(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为让更多妇女“拿起针线能致富”,工坊创新打造“三级培训”阶梯式培育体系。初级班瞄准下岗职工、低收入妇女等群体,从穿针引线、色彩搭配等基础教起,帮她们迈出“指尖创业”第一步;中级班聚焦创作提升,引导绣娘将民族故事、自然风光转化为绣品灵感;高级班则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既培育技术骨干,更传授订单谈判、线上运营等“生意经”。
“培训不仅在社区,更要辐射到周边区县。”凤凰园社区党委书记马兰清介绍,工坊已先后在互助、循化等地开展培训23期,覆盖3000余人次,直接带动27名妇女稳定就业,其中13人更是创办了自己的手工工作室。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工坊还推出“线上接单+居家灵活就业”模式,把订单送到炕头桌边,让“指尖技艺”真正变成了“炕头经济”。

工坊里形式多样的手工艺品(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让青绣走出了青海。冶生莲带领团队创作的绣品,既有河湟文化的厚重底色,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约美感,通过网络销售、展会推广等渠道圈粉无数。2023年,她带着青绣作品远赴天津,一举拿下5000个手工胸针订单,为团队增收6万元。

青绣技艺与文创产品“碰撞”,产出了形式多样的作品(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谈及未来,清真巷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为“同心·共富工坊”添薪加力:一方面扩大培训覆盖面,让更多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深耕电商渠道、强化品牌建设,推动青绣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这根小小的绣花针,将不仅绣出非遗的绚丽,更将绣出各族群众携手迈向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