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精心编撰的《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亮相。这部著作系统梳理了青海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马铃薯、冷水鱼、冷凉蔬菜、枸杞、藜麦、饲草、拉面11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文化溯源、生态环境禀赋、产品品质特质、产业规模演进到科技支撑突破等维度,立体呈现了青海农牧业的独特优势与蓬勃潜力。该书的发布,不仅填补了青海农牧业系统性宣传的空白,更以权威叙事为支点,为特色产业品牌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文化动能与战略引领。

以文塑魂:让“青字号”品牌扎根文化沃土

青藏高原的独特生态,孕育了青海农畜产品的稀缺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碎片化的宣传难以承载产业背后的深层内涵,品牌价值未能充分释放。《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以官方视角首次系统整合产业的历史基因与现代实践,让高原、绿色、有机的特质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叙事。

书中既解读了牦牛“饮雪水、食虫草”的生态密码,藏羊“牧于天然、肉质天成”的品质基因,也阐释了青稞作为“高原粮食”的营养智慧。这些鲜活故事不仅是产业档案,更是青海农牧业的文化图腾——它让消费者在舌尖品味的同时,读懂每一份产品背后的生态坚守与历史传承,从而筑牢“青字号”品牌的认知根基与信任壁垒,为品牌溢价注入文化底蕴。

以科为翼:在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中探寻突围之路

著作在回溯传统优势的同时,更聚焦科技赋能下的产业革新,彰显了青海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中的探索智慧。通过牦牛基因改良、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青海实现了畜牧产业的提质增效;依托高原温差优势发展的冷凉蔬菜反季节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引擎”;藜麦、枸杞等作物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

书中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青海省有机监测认证草原面积已突破3.4亿亩,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农科院专家评价,这些实践不仅是青海的产业创新,更构建了高原地区“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发展范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高原方案”。

以合为势:凝聚产业升级的系统合力

长期以来,青海农牧业宣传存在的“各自为战”现象,导致资源整合、品牌宣传合力不足。《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的发布,首次实现全省农牧业宣传素材的标准化、规范化,为产业发展凝聚起系统合力。正如青海省品牌促进会秘书长所言,统一的叙事体系让政府推介、企业营销、电商传播同频共振,避免了品牌声量的分散传播。

目前,青海已计划将该书内容转化为多元宣传载体,依托“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联赛、“青洽会”“农交会”等平台向国内外传播。这种系统性推广,正推动青海农牧业从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经济优势跨越,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更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书写出青藏高原的特色答卷。

从文化赋能到科技驱动,从品牌塑造到系统协同,《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的发布,既是对青海农牧业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它以故事为桥,让高原特色产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以生态为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原乡村振兴画卷。

扫二维码观看全书

(记者 周建萍)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