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1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当晨光穿透柴达木盆地的薄雾,茶卡盐湖湖面如镜,映照着双刀轮采盐船的剪影。这座被誉为“天空之镜”的盐湖,不仅是热门打卡地,更是承载着千年盐文化与现代智慧产业的宝库。
近日,记者循着盐的足迹,走进茶卡盐湖,解码茶卡湖盐如何从高原盐湖走向全球餐桌。
千年盐史的“活化石”
下午2点的茶卡盐文化展览馆内,阳光洒进玻璃展柜,讲解员杨燕正向围拢的游客还原百年前的采盐场景。“过去,茶卡盐场的采盐工就是靠这‘四大件’讨生活——铁钻用来凿开坚硬的盐岩层,铁耙把碎盐聚拢挖出来,铁漏勺滤掉多余卤水,最后用铁锨装进麻布口袋。”她指着展柜里磨损的工具,语气里满是敬意,“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和牲畜把盐一袋一袋从湖里驼出来。”

茶卡盐文化展览馆(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茶卡盐文化展览馆以茶卡盐湖3000多年的开采历史为背景,通过图文影像、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讲述了盐湖形成的过程、盐卤水成分、盐晶形成的原因等知识,呈现了盐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采盐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改进升级,以及盐产品在文旅赛道上的新形态。

杨燕向游客介绍馆内的盐晶(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在茶卡盐文化展览馆中庭,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千年盐晶静静矗立,这块一米多高的天然盐结晶,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表面纹理层层叠叠。“它形成于数百年前的盐层深处,是茶卡盐湖纯净品质的最佳见证。”杨燕介绍道。从古代盐票、盐商账本到现代盐雕文创、调味盐礼盒,完整勾勒出茶卡湖盐从“贡品”到“网红商品”的变迁。
二维码里的“透明追溯”
茶卡盐湖景区的盐产品销售店里,货架上摆满了不同规格的盐产品:有适合日常烹饪的精制湖盐,有针对健康需求的低钠盐,有净白牙膏等日化产品,还有造型别致的盐雕摆件。

游客选购盐产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正拿着手机扫描一袋“茶卡3100藏青盐”包装上的二维码,屏幕瞬间弹出产品信息:“普通食用盐,未加碘,粉碎洗涤工艺,生产日期2025年9月28日,产品标准编号……”

游客扫码追溯茶卡湖盐的生产信息(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我们建立食用盐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相当于给每袋盐发了‘数字身份证’。”青海盐业安全生产质量室质量管控员杨灵芝拿起一袋盐解释道,系统涵盖从盐湖开采到终端销售的多个环节,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这袋盐完整的“成长轨迹”。“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个系统就是要让大家买得放心、用得安心。”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茶卡盐电商销售收入达1.2亿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0.44亿元。
纯物理工艺的“品质坚守”
走进茶卡湖盐的生产车间,首先感受到的是洁净有序的生产环境。工人们穿着无菌防护服在操作台前忙碌,机械手精准地将不同规格的包装袋分批次装箱。

茶卡湖盐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茶卡湖盐最大的特色就是纯物理加工,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添加。”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孔会民介绍,原盐要经过“三破三洗”的严苛流程:第一次破碎后去除大块杂质,第一次清洗洗掉表面卤水;第二次破碎细化颗粒,第二次清洗分离细小杂质;第三次破碎控制颗粒大小,第三次清洗确保纯净度。

检验员对盐样进行纯度检测(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在车间旁的实验室里,检验员正在对盐样进行纯度检测。“食用盐为了保持茶卡湖盐的天然风味,整个过程中严格进行质量把控,原料进厂要检测,生产过程中要抽检,出厂前还要全检,检测合格的产品才会流向餐桌。”孔会民告诉记者,车间按照食药级标准建设,接触盐品的设备和包装材料全部采用食品级钢材和环保材料。目前,车间生产的多款盐产品已进入全国多个省市的商超。截至2025年9月,食用盐产量达5.8万吨,销量6.02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食用盐产销量分别增长2.07万吨和2.13万吨,实现产销两旺。
盐湖上的“生态守护者”
暮色降临,茶卡盐湖湖面泛起金色的波光,双刀轮采盐船正以电力驱动缓慢行驶。“这艘采盐船每天产能达5500吨到6000吨,我们始终坚持‘最小干预’的开采原则。”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楠介绍,每年开采前,公司都会对盐湖周边的水质、土壤、植被进行全面检测,确保开采活动不影响生态环境。“目前我们的开采深度严格控制在4~4.5米,这个深度既能保证产量,又不会破坏湖底的原生盐层和生态系统。”王楠说。

采盐船上摊铺的刚采挖的盐粒(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作为2009年获批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卡湖盐凭借天然纯净的品质,已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我们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要把青藏高原的这份纯净带给全世界。”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昶表示,今后,青海盐业将继续丰富产品线,陆续推出天然低钠盐、弱碱性盐等特色产品,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让更多人了解这片来自青藏高原的珍贵湖盐。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