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0月1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实习记者韦思念 赵晶婷 韩志亮)近期全国多地频发游客山区被困、身体不适乃至不幸遇难事件,高海拔徒步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户外探险不是冒险,更不能仅凭一腔热血。”青海省户外运动协会主席郭富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源于对风险的低估和准备的不足。

季节误判:美景背后的风险陷阱

在高海拔徒步中,路线选择与季节适配是首要安全关卡。郭富青介绍,以青海冷龙岭徒步路线为例,这条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祁连山支脉路线,全程约70公里需3天—4天完成,虽难度适中但对季节敏感。“最佳徒步时间是每年6月到8月,盛夏时节气候相对稳定,高山草甸与冰川冰坡交织的景致也最为丰富,能带来绝佳的视觉体验。”

但进入10月后,情况便急转直下。“此时自然景观较夏季单调许多,极端强降温天气的频次却大幅增加,风险系数随之上升。”郭富青直言,此前200余名徒步爱好者在冷龙岭遇险,正是“错误的人选择了错误的路线,又选择了错误的季节和时间点”,完全违背了户外运动的基本法则。

风险潜伏:高海拔的多重考验

想要去看看山河湖海,去户外探索未知的风景,殊不知风险也潜藏其中。

高海拔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给徒步者设置了多重安全陷阱。郭富青提醒,出发前必须做好三项准备:密切关注目的地近期天气预报、全面摸排海拔高度与路线强度、备足应对极端情况的物资。“极端天气是高海拔徒步最大概率遇到的风险,防护不到位很容易出现失温。”他特别强调,来自低海拔地区的爱好者若未提前评估身体状态、准备高原反应药物,不仅可能引发健康危机,也会严重影响行程体验。

在物资准备方面,救生毯、高反药品、应急氧气等装备不可或缺。“这些不是可有可无的累赘,关键时刻能救命。”郭富青举例说,救生毯能有效保持身体干爽恒温,而及时补充氧气则可瞬间缓解高原反应症状,“要么集体统一配备,要么个人准备充分,前期计划必须细致周全。”

安全法则:“三新”与“433”的生存密码

对于户外运动爱好者推崇的“说走就走”,郭富青给出了冷静地提醒:遇到“三新”情况必须格外当心。“三新指的是新路线、新队友、新技术。”他解释道,新路线是个人或团队从未涉足的区域,新队友是多数成员首次合作,新技术则是面临从未体验过的挑战。“大多数活动总会遇到一个‘新’,但如果出现两个‘新’就要加强评估,做好预案,三个‘新’同时存在则绝对不建议参与,或必须选择有资质的领队和俱乐部。”

国际通用的“433原则”是另一重安全保障。郭富青介绍,四人结伴同行是最佳组合,“若一人受伤无法行进,可派一人原地陪伴照顾,另外两人结伴求救,确保双方都至少有两人同行。”物资分配同样遵循此原则,“上山消耗40%,下山预留30%,还要备份30%应对突发情况。这包括体能分配、食物水储备及备用物资等各个方面。”

应急提醒:远离危险区域勿独行

郭富青特别强调,户外出行务必结伴而行,切勿单独行动。“在未知区域落单,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挑战,还可能遭遇野生动物威胁。”他建议,对于陌生区域、有警示标识的危险地带,应尽量避免前往。

“高海拔徒步的魅力在于探索自然,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出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郭富青最后呼吁,只有做好充分准备,遵循科学原则,才能真正享受户外探险的乐趣,让每一次出发都能平安归来。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