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16日消息(记者汪晓青)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尕日塘秦刻石”的认定引发广泛关注。“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尕日塘秦刻石(央广网发 玛多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此项重要历史遗迹的发现和认定,对历史考古有哪些意义?未来,又将在周边区域进行哪些考古研究?此外,对扎陵湖流域的保护和管理又将怎样进行?这些思考和疑问也随之而来。

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而这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腹地。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尕日塘秦刻石”位于扎陵湖北岸,坐落在一处名为“尕日塘”山前坡地上。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区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地表植被稀疏,是青海省高寒地区之一,因刻石处于现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内,目前附近无常驻民。

“刻石现场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属于非开放地区。该地区海拔高,已进入降雪期,天气寒冷,请大家不要贸然前往。目前,我们正在制定保护利用措施。”王进先说。

发现“尕日塘秦刻石”的扎陵湖流域(央广网发 宋忠勇 摄)

航拍扎陵湖(央广网发 李友崇 摄)

据了解,针对刻石本体保护,当地有关部门已于6月9日起24小时现场值守,设置了临时性保护设施。鉴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此外,还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全面掌握周边文物遗存分布,努力取得更多新成果、新进展。

尕日塘秦刻石(央广网发 玛多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表示,青海“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为研究秦代考古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近期,国家文物局已组织青海省文物部门,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制定了《青海省环扎陵湖、鄂陵湖2026—2028年考古工作方案》。

将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周边区域开展系统专项考古调查,进一步摸清各个时期考古遗存的分布与保存状况,着力构建该区域史前至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为探讨刻石形成的历史背景提供更多考古实证。同时,将加强多学科合作,协调专业单位组建联合团队,深入开展考古学与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环境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合作研究,进一步了解环湖区域的环境演变、人地关系、资源与生业等方面情况,多维度阐释秦汉时期疆域治理与探索开发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

黄河源头玛多县扎陵湖(央广网发 李友崇 摄)

“我们希望通过多学科跨领域合作,让我们更好地深入地认识刻石的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为后续保护展示提供考古支撑。”张凌说。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表示,对于刻石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将以原址保护为基本原则,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组织高水平科研机构,深入识别刻石风险因素,系统保存周边景观环境,科学制定刻石保护方案,编制保护规划,并审慎论证建设保护设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择机以适当的形式开放。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