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15日消息(记者汪晓青)9月15日,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消息,此前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的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的石刻,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央广网发 玛多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根据国家文物局工作部署,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研究与保护、秦汉考古、古籍文献和书法篆刻等专业人员,通过现场调查、科学分析,获取了刻石本体与保存现状、赋存环境等科学研究数据,形成了调查研究报告。
扎陵湖流域(央广网发 李友崇 摄)
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介绍,为获取刻石详细文字信息,工作人员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采集刻石文字信息。通过该项技术可在对文物本体在没有任何接触和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采集,并且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可将清晰度提高40%~90%。
“通过信息采集和提取,我们获取了‘尕日塘秦刻石’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在此基础上,我们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并采用微距摄影技术,对刻痕微观特征进行了数据采集。”据李黎介绍,根据文字提取结果,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区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地表植被稀疏,是青海省高寒地区之一。因刻石处于现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内,目前附近无常驻民。
“从刻石的岩体结构、岩面平整程度以及岩体附近地面与微气候环境等因素看,在该区域内仅刻石所处的2号岩体具备人类避风停留进行刻凿,且有利于刻石长期留存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体现出古人在刻石选址方面的智慧。”王进先说。
此外,调查发现,刻石的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石单轴抗压强度高、表面磨蚀指数高,属高磨蚀性岩石,为其长久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是刻石历经两千余年自然风化尚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扎陵湖流域(央广网发 谢恩德 摄)
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北岸台地,湖滨平坦开阔,正值扎陵湖北岸东西通途间,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由北向南流入扎陵湖,提供良好饮水水源,适合扎营停留,其地貌条件与“尕日塘”藏语意为“往来歇息之平地”相通。
此外,经梳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在以刻石为中心的150千米(约合秦汉360里)范围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至近现代文物遗存共75处。据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地研究成果表明,在隋唐时期,扎陵湖区域应是唐蕃古道入藏之地。
“现场考古调查结果显示,从自然地貌、气候环境条件、区域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扎陵湖地区都具备出现秦代刻石遗存的条件。”王进先说。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