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0月1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实习记者韩志亮)深秋时节,记者走进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这所高原上的学校汇聚着多民族的学子们,也见证着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高原沃土生根发芽。

校园里的石榴籽雕塑(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走进校园,一座“石榴籽雕塑”格外醒目。操场上、教学楼下,学生们正忙着排练:有的班级练习乐器,有的编排方阵,有的打磨舞蹈——这是他们为学校秋季运动会做的准备。不远处,校长许宗军静静注视着孩子们。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从基层教师起步,历经多所寄宿制学校教学与管理岗位历练,2019年起接过该校的管理重担。

学生们正在编排方阵队形(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要让孩子们走出高原看世界。”许宗军说。学校以“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为抓手,积极为师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2023年,8名优秀学子赴北京参观天安门、长城,归来后用画笔勾勒国家地标;2024年,16名学生走进上海体验前沿科技,眼界的开阔让高原孩子有了更清晰的学习目标与人生理想。与此同时,学校与上海丰庄中学结成帮扶对子,互通书信,互赠礼物,传递着温暖关怀。
育人既要“开眼界”,更要“暖人心”。许宗军始终把学生的生活冷暖放在心上,尤其关注周末留校学生的饮食。“周一到周五按食谱执行,可双休日、节假日不少孩子家远回不去,得让他们在学校也能吃得热乎、吃得可口。”他不仅常利用节假日返校查看学生学习生活,还特意将食堂监控连在手机上,一有空就点开看看孩子们的饭菜是否新鲜、是否合口。
如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升学率从56%跃升至78%,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情谊——运动场上并肩拼搏、课堂内外互助学习,早已成为校园里的常态。
25载春秋流转,许宗军扎根高原牧区教育一线,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到管理中的创新实践,再到生活里的暖心守护,他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深度,用真心传递团结的温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