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27日消息(记者张海东 实习记者赵晶婷)九月的柴达木盆地东南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戈壁滩被绵延21.02万亩的枸杞林染成绛红。一颗颗饱满的枸杞在年均3000小时的日照下泛着油光,这颗被称作“柴达木红宝石”的小红果,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杠杆” 。
枸杞挂满枝头(央广网发 赵晶婷 摄 )
在位于都兰县夏日哈镇沙珠玉村的枸杞种植基地,绛红色的枸杞鲜果缀满枝头,村民正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指尖轻捻间,饱满的果实便落进篮中。种植户谭光东随手摘下一颗枸杞递给记者,“尝!咱这儿多糖含量高,甜到嗓子眼。” 话音未落,采摘工曹存仁接过话茬:“我一天能摘150斤,俩月挣一万多,锻炼身体还赚零花钱,美得很!”
“中国红”的底气,写在大自然的履历里:平均海拔2950米、昼夜温差28摄氏度、空气湿度低,赋予都兰枸杞“双高”的称号——高黄酮、高多糖,品质蜚声国内外。更深层的价值在地下:3米深根固沙控尘,万亩林子年固碳超万吨,昔日“风吹石头跑”的荒漠,如今“风过林带绿”。
农民在忙碌收获(央广网发 赵晶婷 摄 )
从“小红果”到“大产业”,都兰把“农体文旅商”拧成一股绳,走出了一条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农业发展之路。“大漠红”“昆奇藏美丽”等品牌应运而生,枸杞酒、枸杞蜜、枸杞饮料等产品接连上线。“神奇柴达木优品专卖店”成了94家企业的“共享柜台”,枸杞产品占半壁江山,凭借线上线下联动直播的销售模式,日均销售额稳定在3000元左右,深受消费者与游客喜爱。
丰收(央广网发 赵晶婷 摄 )
如今,“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加身的都兰,正以枸杞为支点,撬动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沙珠玉村那片红果林,正是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注脚——一颗小红果,托起了农牧民稳稳的幸福,也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