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高原冷凉蔬菜鲜声夺人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巡礼(一)

农户采收罗马生菜。羽衣甘蓝舒展着紫罗兰色的叶片,高山豆苗在晨露中闪着翡翠般的光泽,火焰参的根茎在栽培架上蜿蜒生长……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这片高原沃土上,一场“冷凉革命”正悄然上演。

依托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及高原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互助县精准发力,以互助县双国家级现代产业园为引擎,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通过扩规模、育新品、提质量、创品牌,互助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品质、销量与口碑的全面跃升。

农技人员指导农户嫁接甜瓜

产业菜:冷凉沃土绘就产业版图

互助县是青海的农业大县,也是青海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平均海拔2600米上的冷凉气候赋予了蔬菜最佳的生长期。每年5月至10月,当南方蔬菜生产进入空窗期,互助县的冷凉蔬菜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缺,成为南方乃至更广阔市场的蔬菜供应来源。得益于海拔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自然优势,互助县生产的高原特色冷凉蔬菜具有无污染、病虫害少、品质优良等特点,备受消费者青睐。

“互助县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是有基础优势的。自1995年第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近30年时间里,互助蔬菜产业由起初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种植,生产也由自给型向外向型发展,品种由十几种增加到现在的上百种,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销售经验。如今,随着互助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及互助县绿色产业园的建设稳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走进互助县绿色产业园园属企业青海鑫康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新鲜蔬菜经过去皮、清洗、烘干等流水线作业,变身为脱水蔬菜、净菜等高附加值产品。企业负责人介绍,乘着产业发展的东风,企业已在南门峡镇、东沟乡等多个乡镇建立了百亩有机蔬菜基地,形成“种植—采收—加工”的多元化发展路径,联农带农效益显著。而互助县蔬菜产业规模化蜕变的数据更令人振奋。目前,互助县2家龙头企业、75家合作社、152户种植大户共同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纽带,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已然成型。

农户在“供港澳”蔬菜基地进行除草

优质菜:科技引领品质革命

清晨,阳光洒在互助县南门峡露地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黑色滴灌管道如脉络般在田垄间延伸,滋润着错季生长的冷凉蔬菜。菜畦旁,农技人员蹲在地头,手把手向菜农陈贵军传授病虫害防治要点。

“以前遇到问题干着急,现在专家时不时上门指导,我心里踏实多了。”陈贵军说。这样的场景在互助已成常态。以双国家级现代产业园等国家级示范园区为引领,互助县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引进外部技术力量,组建蔬菜产业专家团,建立技术骨干包片、技术人员联点制度,采取手把手现场讲解、入户面授交流、集中培训等方式,扎实开展蔬菜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工作,为高原蔬菜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产业园的育苗大棚里,另一轮科技革新同步展开。大棚里,农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查看引进的菠菜芽、芝麻叶等蔬菜新品种的生长情况。今年,互助县引进菠菜芽、芝麻叶、无筋四季豆、薄荷、五彩南瓜、秋葵、红山菜苔、冰淇淋萝卜、紫玉胡萝卜、韭葱10个新品种,积极推进工厂化育苗工作,计划育苗2250万株以上。

同时,互助县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机械化移栽设备广泛应用,科学轮作模式让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互助县建成40万亩示范田,高效低毒农药普及率达10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1%,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这些科技赋能的举措,让互助冷凉蔬菜真正成为绿色有机的代名词。

给土族小学生科普冷凉蔬菜知识

富民菜:产业精度拓宽增收之路

晨曦微露,互助县台子乡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内,村民解成兰头戴草帽,蹲在苦菊种植田里。她的手指穿梭在嫩绿的枝叶间,仔细挑选着叶片饱满、色泽鲜亮的苦菊。只见她轻轻一掐,带着晨露的苦菊便落入掌心。

“守着家门口的蔬菜基地,每月有稳定收入,接送孩子、照顾老人都不耽误。”解成兰说,她是互助县蔬菜产业富民的例子之一。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介绍,目前互助县已有2家蔬菜产销龙头企业、75家蔬菜种植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152户蔬菜种植大户,培育了300余名蔬菜经纪人,带动互助县2.3万人投身蔬菜生产,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累计吸纳50多万人次务工,发放务工收入超5000万元,冷凉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的“稳定器”。

在培育经营主体的基础上,互助县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着力推动蔬菜经营主体从“散兵游勇”向“集团军”转变。通过引导菜农告别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走向抱团发展的新路径。

在创新经营模式的同时,互助县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统一育苗、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和分户种植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不仅让特色蔬菜种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更让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收益更加稳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畅销菜:

高原鲜蔬拥有广阔市场

7月3日清晨,互助县绿鲜佳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合作社负责人胡平基拿着手机,将镜头对准正在采摘蔬菜的工人。

画面里,一棵棵鲜嫩的生菜在阳光下舒展叶片。胡平基随即将这段视频朋友圈,并配文:“从2600米的高原冷凉地带,一路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新鲜蔬菜直达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土乡生产的绿色蔬菜,每一口都是自然的馈赠!”这条动态很快收获无数点赞,评论区满是对“高原夏菜”的期待。

入夏以来,合作社的保鲜与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着将色泽鲜亮、大小均匀的生菜装进统一包装箱。随后,一箱箱满载高原鲜蔬的冷链车准时出发,跨越山河奔赴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

这份跨越千里的鲜度,源自互助县对市场的精准布局。自2019年起,互助便锚定粤港澳市场,建设“供港”蔬菜基地。2020年11月,青海凯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备案青海首家“供港澳”资质,3200亩的备案基地里,叶菜、瓜果、根块茎等品类蔬菜蓬勃生长。

此后,互助县的“供港澳”版图不断扩张。2023年8月,首辆满载罗马生菜的冷链车成功抵达大湾区,实现了青海冷凉蔬菜出口“零的突破”。截至目前,互助县已累计备案建立1.54万亩“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2024年更是在南门峡、台子乡等多个乡镇发力,将总面积拓展至2万亩。生菜、苦菊、火焰参等热销品种在高原沃土上茁壮成长,全年产出各类“供港澳”蔬菜4万吨,创造产值超1亿元。

从海拔2600米的种植基地到2000公里外的繁华商超,互助县以全产业链思维为笔,深耕育苗育种、精细种植、冷链运输的每一个环节,精心勾勒出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脉络。如今,带着高原晨露的冷凉蔬菜“鲜”行天下,不仅为千万家庭送去绿色与健康,更让互助县成为全国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样本。(记者 吴予琴)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