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赵晶婷 张小千 视频制作 :赵晶婷
央广网西宁10月5日消息(记者 张海东 实习记者 赵晶婷)“以前一到三、四月和十月过后,风沙能把门窗糊得严严实实,根本不敢出门。现在院里能晒衣裳,有时还能看见鹿和石羊在林里跑呢!”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的社会管护员马尚军望着身后连片的防护林,话语里满是感慨。这变化,藏着都兰县夏日哈镇林业站三十余载的治沙攻坚故事。

运草的护林员(央广网发 赵晶婷摄)
夏日哈镇曾是风沙肆虐的“重灾区”,过去这里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沙漠荒地,植被覆盖度不足5%,“沙进人退”是当地群众的共同记忆。
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项目管理室负责人王永军介绍,林业站在长达30年的防沙治沙历程中不断摸索与尝试,最终一套“组合拳”式的沙障技术成为防沙固沙的核心利器——1.5米×1.5米的草方格沙障是基础防线,工作人员用当年新鲜稻草,经划线、运草、铺草后,以特制铁锹将稻草踩入沙地20厘米,如同给沙丘穿上“锁沙甲”;尼龙袋沙障作为辅助屏障,凭借耐风蚀、易固定的特性,与草方格形成互补,进一步减少流沙移动;而低立式HDPE固沙网则通过合理的网格间距,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时,为后续植被生长预留出适宜空间,三类沙障协同发力,构建起立体防沙网,这些技术在高原防沙治沙中发挥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草方格沙障(央广网发 赵晶婷摄)
“一个人一天能扎一亩地,两个人配合着干,一天能完成两亩多。”王永军说,为提高固沙效果,他们搭配“青杨深栽旱作”造林技术,让树苗成活率提至80%以上。栽种时,青杨和新疆杨的树苗要埋入沙地一米深,仅留40多厘米的露头部分,既能抵御风沙侵袭,又能扎根汲取深层水分。

忙碌的护林员(央广网发 赵晶婷摄)
治沙不仅要靠技术,更要靠人。林业站构建起“生态管护员+社会管护员”的管护体系,马尚军便是社会管护员之一。“我干了10年护林员,看着沙窝子变绿,每月2400多元的工资也让日子稳当不少。”马尚军说,当地群众通过参与治沙、管护,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昔日的“治沙人”变成了“护绿人”,也成了脱贫攻坚的“受益人”。
三十余载攻坚,夏日哈镇的治沙答卷愈发厚重:植被覆盖度从5%跃升至40%,风沙天气较往年减少近六成;曾经的流动沙丘被草方格和林木固定,青杨、新疆杨连片成林;鹿、石羊时常在林间穿梭,“绿进沙退”的生态图景在高原上徐徐展开。
“治沙没有终点,我们还要接着干。”王永军望着远处正在扎草方格的管护队伍,眼神坚定。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夏日哈镇林业站用铁锹与稻草为笔,以坚守与创新为墨,在都兰的土地上,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