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日,青海旅游也迅速升温,青海省已经做好了迎接旅游旺季的准备,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更是吹响了战备旅游旺季的号角。但随之而来的是青海生态旅游之问——如何把握高原地区旅游景区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实际问题,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关系,甚至使二者互促共进?

青海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底、科学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的规范体系给出了新的答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马金刚表示,青海聚焦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以环境和资源为“硬约束”,以体验和效度为“软指标”,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生态容量测算方法研究,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生态是青海“国之大者”

青海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马金刚介绍,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携程在线旅游场景数据挖掘与智能设计)组建政企研究团队,以青海湖二郎剑、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和班禅敖包观景点为蓝本,探索研究基于生态环境承载力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的生态容量测算方法,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在这次全新的课题研究中,研究团队主动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水利、林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多次征求意见并召开座谈会,在吸纳其他领域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和要素指征的基础上,建立景区生态容量评价指标库。指标库共分旅游压力指标和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两个部分。通过整合遥感、实地调研及多源数据,确保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实现了空间分布可视、数据收集全面、分析结果精确、旅游压力数据统计详尽,为景区生态容量提供科学参考。

依据现有研究成果,指导景区和观景点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规模和数量,优化旅游环线设计,合理布局旅游业态,把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推动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协调共进、相得益彰。

做好时代生态旅游答卷人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面临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以及旅游资源的原真性、稀缺性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复杂性,开展《旅游景区生态容量测算方法》研究,为正确处理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推动实现由生态旅游到国际生态旅游再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三级跃升”增能助力。

青海发展旅游,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的原真性完整性稀缺性乃至唯一性,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人为干扰对生态的破坏。青海首先探索建立了旅游项目“准生证、出生证、健康证”的“三证”管理机制,同步研究制定《旅游景区生态容量测算方法》,形成了“规范+机制”的双重约束性理论成果和实践范式,既有效填补了国内有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又充实完善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规则标准,为青海推动生态旅游强省建设、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架梁立柱、夯基垒台。

马金刚介绍,《旅游景区生态容量测算方法》的研究,既通过动态容量调控极大提升了旅游景区的综合管理效能和运营管理水平,又依托生态容量阈值引导景区科学规划发展走向、合理布局经营业态、优化预约游览流程,实现持续健康长足发展。(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