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8月19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柴达木盆地的沙丘,田间地头已响起沙沙的劳作声。田埂上,当地村民正忙着收割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藜麦。

大片的藜麦田(央广网发 都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站在田间远眺,连片的藜麦在风中轻轻摇曳,紫红色的穗子饱满沉实,尽显生机与活力。这片坐落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土地,仿佛是为藜麦量身打造的“乐园”。开阔的田畴里,高原的阳光将穗子晒得温热,到了夜里,寒霜又给叶片镶上银边。这般剧烈的昼夜温差,反倒让藜麦的籽粒攒足了养分。

都兰人与藜麦的缘分始于2014年。从最初试种时的小心翼翼,生怕这娇贵的作物难以适应高原环境,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其间的变化显而易见。2024年,藜麦种植面积达3.59万亩,产量0.46万吨;2025年,种植面积增至7.76万亩,同比增长116.1%。在香日德镇等乡镇的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整合零散土地,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大型播种机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率,彻底改变了以往分散种植的局面。如今,藜麦田连成片,藜麦产业在种植规模、技术培育、加工水平及品牌建设等多方面都在稳步迈进。

目前,藜麦年加工能力达0.2万吨,初加工转化率达80%,精深加工率达50%,实现了藜麦在本地的完全加工与消化。自2024年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后,藜麦产品的年销售额超600万元。

如今,藜麦产业已在都兰县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勾勒出一幅富硒农业的崭新图景。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