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尽管天空稍显阴沉,但在海西州体育中心的绿茵场上,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球迷热情四溢,欢呼雀跃。当日下午,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海西赛区第四轮比赛正式打响,海西柴达木枸杞队主场迎战玉树牦牛队。
青海高原的夏日,生机勃勃。这片土地,正因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而沸腾。当“苏超”火爆的余温尚存,“青超”已携高原长风呼啸而至——小联赛的蓬勃气象,正书写着中国足球的另一种可能。
“青超”的破土而出,首先是对地理宿命的华丽逆袭。青海平均海拔超3000米,氧气稀薄、气候严酷,传统认知中难与职业足球结缘。然而高原的“劣势”正被智慧转化为特色:适度缺氧环境提升运动员耐受力,独特地貌孕育剽悍球风。当球队在高原上激情燃烧,那就是热爱和情怀碰出的火花。
更深层的创新在于赛事气质的重塑。与重金引援的职业联赛不同,“青超”坚守“本土基因”——球员须有青海户籍或本省青训经历。看似“画地为牢”,实则激活了足球的毛细血管:校园青训因此获得实战出口,牧民子弟有了职业通道,社区足球文化得以滋养。这种“造血式”发展,恰与某些联赛“输血依赖症”形成鲜明对照。
“青超”的更大价值,在于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文化支点。赛场上,蒙古族“搏克”摔跤元素融入啦啦队表演,藏族传统纹样点缀球衣设计;看台上,牦牛肉干与黑枸杞成为最受欢迎的助威零食。一场足球赛,实则是多民族文化展演的鲜活舞台。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经济辐射力。赛事带动海西州酒店入住率提升40%,玉树赛区周边民宿周末预订爆满。当“足球+文旅”的链条被打通,体育便成为撬动偏远地区发展的金色支点。
当然,“青超”若求长远,需破解三重挑战。赛程安排需更科学,避免高原寒冷季节赛事;商业开发要创新,可探索“牦牛奶粉冠名牧场队”等特色合作;青训体系待完善,需建立与高校联通的球员上升通道。正如青海省体育局局长所言:“我们要让踢球的孩子看见未来。”
从江苏到青海,民间足球联赛的星火正成燎原之势。“青超”的意义不止于绿茵场——它证明足球的活力可以绽放在任何热爱它的土地。当枸杞红与牦牛黑在高原阳光下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赛事的崛起,更是一种信念的张扬。真正的足球精神,从不由金元堆砌,而诞生于每个为梦想奔跑的脚印之中。(郭元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