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宁野生动物园)传来喜讯,经过20天治疗护理,人工繁育的秃鹫雏鸟“小煤球”脱离生命危险。据了解,秃鹫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食腐猛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青藏高原等脆弱生态区其保护意义深远,若“小煤球”最终成活,将填补国内秃鹫雏鸟人工繁育成功的记录空白。
2月8日,两只被救护的秃鹫在救护中心猛禽谷东侧人工巢穴内产下一枚卵,历经54天孵化,4月3日18时30分,秃鹫雏鸟破壳。因其深灰色的毛色,工作人员依照救护中心猛禽命名惯例,为它取名为“小煤球”。
据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介绍,这对秃鹫夫妇因缺乏育雏经验,在2022年曾出现将破壳雏鸟抛下山谷致其死亡的情况。为避免悲剧重演,饲养团队研判决定取出雏鸟人工育雏。
刚取出的“小煤球”体重180克,虽属正常范围,但叫声微弱、乞食行为不明显,体况虚弱。4月4日晚,工作人员将其放入动物恒温保育箱,开启24小时不间断护理。如今,破壳3周的“小煤球”体重已达750克,各项发育指标正常,成功脱离危险。
近年来,救护中心致力于猛禽人工繁育,攻克巢材不足、亲鸟弃孵等诸多技术难题。2017年,实现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成活,填补国内相关空白。
相比高山兀鹫,秃鹫种群规模更小,其人工繁育成功的意义更大。何顺福表示,高山兀鹫人工育雏的成功经验,为秃鹫人工育雏提供了有力支撑,“小煤球” 极有可能成为全国首只人工繁育成活的秃鹫,推动青海省在猛禽繁育和保护领域实现新突破。(记者 谢梦茹)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