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邱璐就站在窗前打着电话,她是国家统计局西宁调查队的一名“90后”年轻干部。见记者敲门进来,她嘴角牵起一个温和却略显腼腆的笑,并迅速结束了电话。“物价调查一干就是七年,前阵子轮岗到其他科室,心里总空落落的,还是忍不住常回来看一眼”,她笑着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采价台账。七年时光,足够让一个青涩的毕业生褪去稚气,却没磨掉她身上那份温和的内敛,说话时她总微微低着头。

直到我们的话题真正落在物价调查工作上,她眼神里瞬间有了光亮。她往前倾了倾身子,指尖划过采价台账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您看,西宁的物价有它的特点,冬天蔬菜依赖外运……”她的语速快了起来。1700余个规格品的情况,波动的原因,600余个调查点的情况,她都记得清清楚楚。随后,她翻出手机里的采价照片,有清晨菜市场的烟火气,有雪天里调查的脚印,还有她蹲在货架前,认真核对商品条码的背影。那一刻,她脸上的腼腆全然褪去,整个人鲜活而有力量,仿佛面前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千万家庭的柴米油盐。

七年坚守,把数据防线筑在民生一线

七年里,她的脚步踏遍了西宁的大小商超、菜市场,从城东的农贸市场到城西的连锁超市,几乎每一个商户的性格,她都记在心里。“五一、国庆、春节等大大小小的节日里物价调查从不‘打烊’,节假日恰恰是我们监测市场价格波动的关键节点。”她的神情突然变得有些复杂,声音轻了些说道。

“西宁的寒风总是比西安来得早些,也更刺骨。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去采水产价格,商户老板笑着说‘小姑娘,大过年的还不回家?’我当时鼻子一酸,差点掉眼泪。”她嘴角带着笑,眼里却有微光闪动,“可转念一想,我手里的笔,记的是价格,连的是民生。要是我漏了一组数据,后续的物价分析就少了一份依据,老百姓可能就会多一分担忧。”这份七年的坚守,让她经手的数千笔物价数据零差错,为西宁物价监测分析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数据防线”。

匠心成长,从“门外汉”到“活字典”

“第一次去采价时,我被商户赶出来过。”邱璐笑着回忆起刚入职的窘迫。那时候,她还是个刚走出校园的小姑娘,拿着采价本,站在商店门口半天不敢进去。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开口,却被老板不耐烦地赶了出来,她红着眼眶,攥着采价本,在街角偷偷抹着眼泪。为了尽快胜任工作,她认真钻研各项制度,整理记录知识点,她把《中国CPI调查工作手册》翻了一遍又一遍,书页边缘被磨得卷了边,重要的知识点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记。还主动请教老同事,跟着跑市场、学沟通,把每个采价点的位置、商户特点都记在心里。再遇到不配合的商户,她不再怯生生地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势必要问清价格。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年里,她从“一问三不知”的新人到“问不倒”的“专家”。她主动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人,带着他们跑市场、学业务,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精准采价、如何分析数据。“我是党员,就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把好的经验传下去,让更多人爱上这份为民服务的工作。”邱璐说。她还凭借丰富的调查经验和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全省物价调查工作中表现突出,撰写的多篇文章被国家统计局内网和《中国信息报》采用,2024年被评为青海调查队系统“优秀青年”,多次在西宁市直机关工委活动中获奖,她的抽屉里放满了证书。

爱心续航,用温暖点亮孩子的童年

工作中严谨细致的邱璐,在生活里藏着一颗滚烫的爱心。九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与了西宁本地一家儿童社会服务中心的公益活动。看着“向阳宝贝”们怯生生却渴望交流的眼神,她便下定决心要参与志愿服务。“那一刻我就想,我能做的或许不多,但一定要坚持下去,给这些孩子多一点温暖。”从那以后,她的生活里多了一份“牵挂”。她会在冬至时节跟志愿者一起给孩子们包饺子,也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购买米面、水果。还会根据孩子们的需求,为他们挑选绘本、积木、拼图。“我只是做了些小事,可对孩子们来说,或许就是一束光。作为党员,不仅要在工作上尽职尽责,更要在生活里传递温暖,这才是‘为人民服务’的真正意义。”说起这些,她的眼里满是温柔。

七年时光,邱璐把青春献给了统计调查事业,把热情融入了每一组民生数据。她用岗位上的坚守、成长里的奋进、公益中的奉献,让青春在统计调查事业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记者 张艳艳)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