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破圈突围引活水筑巢引凤聚势能
——“青海经济年中观察”系列报道之九
青洽会上本地企业与外地客商建立联系。本报记者王臻摄
黄南州同仁市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现场。本报记者栾雨嘉摄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2025年已过半,细看青海各地上半年招商引资“成绩单”,令人满怀期待又信心倍增:西宁市上半年实现省外到位资金120.75亿元,当年签约项目共115个,签约金额584.31亿元;海东市提前谋划、主动对接、全力优化服务,实现落地项目数、落地率双提升;海北藏族自治州截至6月底,新续建项目到位资金13.4亿元,同比增长62.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3.6%,成功实现“双过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至6月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0.54亿元,完成省级目标任务32.21%;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吸引更多项目落户,印发《玉树州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若干措施》的激励举措;果洛藏族自治州创新招商举措,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多维发力”成为上半年全省招商工作最生动的注脚。
今年以来,青海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为指引,通过“六大工程”筑牢发展根基、“六大行动”强化推进动能,从产业政策、服务机制、开放合作三方面协同发力,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吸引优质项目落地。
“链式”招引,擦亮“投资青海”名片
锚定产业招引,释放磁吸效应。作为今年签约落地的重点招商项目之一,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年产10万吨铝制品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主要生产6万吨铝板带及4万吨电工圆铝杆,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投产,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1亿元,将为民和工业园打造以电解铝、铝系列产品、铝型材延链加工为主的西部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增添新优势。
聚焦“6+N”现代化产业体系补链强基、延链扩容、强链突破,海东市构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算力等九大产业链图谱、生态树和重点对接企业目标企业库。上半年,海东市赴外招商50批次,赴北京、成都、深圳、江苏等地开展推介宣传活动累计20余次,达成合作意向项目27个,总投资246.07亿元。
把招商引资思维从传统模式转向“链式思维”,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链式思维正在优化德令哈市特色产业集群。”6月17日至20日,海西州德令哈市招商团队以“特种兵”式姿态密集转战四川、深圳、山西、陕西等地,成功签约光热发电一体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电制氢、生物基乙二醇及天然气液化清洁能源综合加工利用等5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375亿元。此次签约是德令哈市创新优化产业链链长机制、全力推进精准招商的成果,由市委书记、市长双挂帅“总链长”,“市长破冰洽谈、书记拍板签约”的超常规机制有力推动了项目从对接到签约全程提速。
推动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短板产业补链,产业的发展才能取得实效。青海深入贯彻23条措施中关于聚焦优势产业延链招商,传统产业升链招商,新兴产业建链招商的要求,依托本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4.6%、40%“天然冷源”的能耗优势,深耕绿色算力赛道,建成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重大设施。同时,推进全球首个柴达木绿色微电网算力中心示范项目,推动我省全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试点省”建设,以政策与项目双轮驱动,释放绿色产业发展红利。
随着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开工、竞相投产,一条条产业链条加速形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青海在产业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不断擦亮“投资青海”名片。
做优服务,赋能“扎根青海”深度
把企业招进来、签协议,仅仅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做好“后半篇文章”,才能让项目落地见成效。
走进青海鲁抗大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能看到青海鲁抗大地药业有限公司异地搬迁产能扩产(一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我们加大技改扩能力度,有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中药软胶囊剂、片剂、制剂和颗粒剂共5.4亿粒。”公司副总经理王有明表示,项目的顺利进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为突出健康产业延链补链、落地见效,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省药监局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使专业力量下沉园区,通过构建“4+2”机制、设立园区工作站、推行联审联批等创新举措,系统性解决医疗器械企业注册审评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既要促成项目“引进来”,又要保证项目“能落地”,还要推动项目“发展好”。西宁开发区充分发挥项目专员“一对一”联点作用,靠前服务、主动作为,积极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企业引进来仅是第一步,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才是关键。
海北州全面落实州级领导包联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机制,行政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258项便民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办理,企业注册审批时间缩短至1个工作日。
海西州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聚力打造“一站式”招商项目审批服务平台,按照“一项目一清单一专班”的标准为项目洽谈—签约—落地—投产提供全链条一条龙跟踪服务,并全面推行州级领导包联各地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机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果洛州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扎实开展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助企纾困、丰富引资形式、拓展招商渠道等行动,制定《果洛州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分工方案》《果洛州招商引资指南》《果洛州特色产业链招商引资图谱(2025)》,同时,梯度扶持培育优质企业,加强对各类企业点对点跟踪服务,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激发企业达限升规、推动优质企业发展。
海南州摸准企业需求建立常态化联系制度,开展全链条“一对一”培育,“一企一策”靠前指导,形成上下协同、政企联动的良性互动。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投资兴业的“广袤沃土”,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招商引资“后半篇文章”?青海持续在思路上定方向,推进上强举措,责任上明要求。严格落实23条措施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工作要求,推出“税路通·江源行”多语种税收服务品牌,为中外资企业提供精准税费辅导;建立重点项目专班跟进机制,集中解决5亿元以上项目用地、用能审批难题;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加快储能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进度,形成“招引—落地—投产”全链条服务体系。
接续落地开工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不断刷新的项目建设“青海速度”,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招商、抓项目的生动写照,也为青海加快实现赶超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靶向对接,跑出“开放青海”加速度
作为青海为中外企业搭建的合作共赢的国际化平台,今年的青洽会依旧显现出了巨大的展会效应:五天时间,共签约项目82个,总投资额869.4亿元,覆盖新能源、绿色算力、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青洽会累计签约项目中,外资项目金额占比达35%,13个国家及“一带一路”中德贸易促进会代表团、世界旅游联盟等2个国际组织深度参与。它不仅是一场经贸盛会,更是一个跨越国界、联动区域、融合多元的高能级平台。
从26年的展会发展中不难看出,青洽会不断释放出“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主题效应,成为青海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借助青洽会的平台效应和溢出带动效应,青海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开放机遇,对外招商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交出一份份精彩答卷。
展会是资源、信息和人脉的聚集地,也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将展会作为招商前沿阵地,可以快速有效链接展会企业优质资源、精准推送招商信息,实现面对面、有温度、有力度地与重点企业客商洽谈合作。
当然,除了本省举办的重大展会,走出去参展推介也是青海省靶向对接的重要途径。
1月,“大美青海·梦幻海北”天境祁连生态旅游专场推介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2月,第二届青海—香港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青海家宴·香港美心传媒发布会在香港举行,青海有关部门、地区、企业与香港有关方面在投资、贸易、文旅、农牧等多个领域签署41个项目,签约金额达31.6亿元;3月,2025“大美青海—锦绣都兰”投资环境推介会(浙江嘉兴专场)在嘉兴举办,将高原的生态资源禀赋与长三角地区的蓬勃市场活力深度链接;4月,青海省分别在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主题的招商引资推介会;5月,青海省招商引资上海推介会成功举行,精准对接98家跨国企业及商协会代表,搭建起沪青产业深度合作桥梁;组织20余家涵盖盐湖化工、光伏、锂电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海北州与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海北州铜金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建设项目,签约金额15亿元……
从展会到外出、从全省辐射全国、从签约到开工,青海积极搭建和发挥平台引资作用,招商引资的步伐坚定、铿锵有力,向内向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互嵌式发展新局面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充沛。
以“链式招引”筑牢产业骨架,以“靶向招引”激活质量变革,以“展会招引”打开开放维度,站在2025年中节点回望,青海招商引资的轨迹已勾勒出清晰的进阶逻辑。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一个个共赢发展的项目落笔签约,吹响了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集结号”。(记者王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