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尖措(左一)在带队骑行。受访者提供

四月底的金银滩草原,拨开枯黄的牧草,零星的嫩芽探出头。远处的山脊残雪未消,风掠过旷野,带着高原春寒的凛冽。远处,西海体育场内,一群身着藏袍吹着口哨的骑手策马而过;近处,充满年代感的小楼前,不时有骑行的游客穿行而过。

这片曾因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而闻名的美丽草原,此刻虽未褪尽冬衣,却因一位藏族汉子的坚守与创新早早苏醒——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人洛桑尖措,作为民营企业主闯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用20年光阴在雪域高原写下新时代的“牧歌答卷”。

洛桑尖措出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达玉民俗村。2003年的青海湖畔,旅游业刚萌芽。彼时还是海北州民族歌舞团歌手的洛桑尖措,在西海镇租了间房,挂出“演艺厅”的招牌,开启他的创业生涯。洛桑回忆,当时也有零散的游客前来,这是他第一次触摸到文旅产业的脉搏。

两年后,青海湖金沙湾竖起30顶帐篷,洛桑尖措带着妻子,做起了牧家乐。“给游客提供特色餐,也附带了一些民俗歌舞表演。”只不过因为生态保护,2008年洛桑尖措主动撤出青海湖边。虽有遗憾但他还是没有放弃:“文旅产业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必须找到新出路。”

转机出现在同年底。电影《天边的情歌》剧组找到洛桑尖措参演。影片播出后让金银滩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洛桑尖措敏锐抓住机遇,在达玉民俗村打造升级版牧家乐。“因为自行车赛的热度,海晏也渐渐有了环湖骑行的游客。”为此,洛桑尖措特意在牧家乐购置了50辆自行车,供游客骑行。

那些年,洛桑尖措总揣着笔记本在游客堆里转悠,一位北京老人的话让他彻夜难眠。老人带着自行车环湖骑行,却因高反迟迟无人救援,风景很美但后勤没有保障,致使骑行旅途并不是很美好。自行车赛的蓬勃发展让洛桑看到新机遇,但日益增多的骑行者暴露出的安全保障短板更令他揪心。

2012年,洛桑尖措和朋友凑钱购买了1500辆自行车,在达玉民俗村成立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这场“豪赌”很快得到验证:次年骑行旺季,自行车供不应求。洛桑将利润全部投入扩建,至2015年自行车增至5000辆,建成亚洲最大的骑行服务基地。车轮滚滚间,西海镇悄然蜕变为“骑行天堂”。“骑行最火热的时候,西海镇有上百家骑行俱乐部。”洛桑尖措说。

作为一名原二二一厂职工后代,洛桑尖措的骨血里刻着红色基因。2013年,他在村里建了民俗馆,里面展示了草原儿女为了祖国核事业,拖家带口搬迁的故事,还摆放着不少父辈用过的老物件。

有游客指着墙上的核爆蘑菇云照片问:“这些和旅游有啥关系?”洛桑尖措总会不厌其烦地回答:“没有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哪有今天的金银滩?”

真正的红色旅游从不是简单的景观叠加,而是精神的唤醒与传承。洛桑尖措深谙此道,他将父辈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信仰化作旅游脉络里的隐形基因。当游客在原子城旧址触摸历史温度,在牧区星空下聆听两代人的坚守故事,旅游便成了无声的思政课堂。

“草原养活了企业,企业得反哺草原。”作为民营企业家,洛桑尖措从不忘建设家乡的初心。2016年,他和达玉民俗村合作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牧户”模式,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销售村民牛羊肉和本地土特产,去年合作社收益达到了600多万元。

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的先巴,在达玉民俗村忙着准备开业事宜。“以前我在家放牧,家里只有80多只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3年我和村里人在洛桑尖措的扶持下,在达玉民俗村给游客提供骑马服务,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去年还在西海镇买了带暖气的楼房。”先巴说。

历经二十余载,洛桑尖措亲历环湖骑行产业从鼎盛到式微的跌宕历程。在企业濒临破产之际,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扶持,成为他坚守环湖北岸骑行产业的强大动力。

当地政府既通过常态化补贴纾解经营压力,更在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键时刻,协调国有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这条政策红绳,一头系着市场经济的潮起潮落,一头牵着民营企业家的赤子初心。

这两天,洛桑尖措通过海北州的牵线,在山东开展招商推介。“对于去青海湖骑行,体验游牧乐趣,传承红色精神,很多企业负责人都很感兴趣,我们已与好几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洛桑尖措不由感叹:红色精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就像金银滩的星光,只有融合起来才能照亮乡村振兴的路。(记者丁玉梅)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