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北州干部下乡活动开展以来,刚察县紧密结合县委“1136”工作思路和“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深入宣传中央、省州委一号文件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三农”领域改革,健全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高效农牧产业体系,推动农牧业增效益、农牧区增活力、农牧民增收入。坚持突出一个重点、建全两支队伍、落实三个服务、抓好四个结合、创新五种形式,扎实推进宣讲活动纵向发展。
宣讲动员部署会
突出一个重点。始终突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条主线。紧紧围绕“两讲四促一深化”(讲政策、讲故事,促产业、促就业、促振兴、促和谐,深化农牧业综合改革)为主题的干部下乡活动,进一步理清全年“三农”发展思路,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建强两支队伍。一是建全宣传队。在抽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基础上,从各村联点单位、乡镇驻村干部中抽调配齐,深入各村以走家入户、广播宣讲等形式进行宣讲,各宣讲组成员精心准备宣讲材料,把握正确导向,用生动精彩的宣讲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传递到农牧民群众中;二是建全督导组。县级成立5个督导组,对政策宣讲及各项活动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进行督促检查,切实保证干部下乡活动取得实效。
宣讲部署推进
落实三个服务。政策导向“领航服务”。各宣讲组成员在“吃透”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把宣传教育作为干部下乡活动的主责主业,带头走村入户,通过线上平台推送、线下送教上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集中力量为基层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实施乡村振兴“参谋服务”。宣讲组全面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帮助村“两委”做好防返贫监测帮扶,落实控辍保学、大病医疗救助等政策,协助村社全面摸排因灾返贫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落实帮扶措施。立足村情,帮助村“两委”选好产业项目,推动土地草场有序流转,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增加经营性收入。落实社会治理“筑基服务”。持续推进“五级平安网”基层治理新模式和“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协助强化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更好发挥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社区)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把干部下乡活动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紧密结合,宣讲期间,开展社情、村情、民意调查研究,了解农牧区新动态,掌握农牧民新需求,办好利民惠农各项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
走村入户宣讲落实
抓好四个结合。与多种宣讲方式相结合。利用“普通话+方言+实例”等多种方式将文件精神“重点”讲、惠民利民政策“具体”讲、乡村振兴“特别”讲,把“文件语”变成“百姓语”,把“大道理”变成“日常话”,加深农牧区干部群众对党的各项“三农”新政策的理解,把党的各项政策转化为广大农牧民建设美丽家乡的实际行动,为全面推进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增添新动力;与深化农牧业综合改革相结合。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以深化农牧业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宣传推进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高效农牧产业体系为目标,走稳走实农牧业转型升级路子。广泛宣传大户带动、联户经营、托管服务、股份合作、村组织带头“五种经营模式”,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提升生产效率、利用效率、配置效率;与群众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难点问题,切实为农牧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截至目前,办实事21件,主要是协调解决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抢修村庄道路、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等方面;与“三农”重点工作相结合。紧盯“三农”重点工作薄弱环节,着力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农牧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帮助农牧民及时抓好春耕备播、接羔育幼等及时性农牧业生产工作,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创新五种形式。创新“宣传册”形式。对中央及省委一号文件进行汉藏双语翻译,宣讲材料汇编内容紧贴农牧区实际、紧贴当前农牧区重点工作、紧贴农牧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的形式,切实做到了干部传达文件精神透彻不走样、接地气,群众掌握政策心中有数。创新“新媒体”形式。发挥线上平台“主阵地”的作用,组建了“一号文件宣讲工作群”,高效利用乡镇、村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及“掌上村务”等新媒体平台,编发涉及惠农富农政策,真正将支农惠农政策普及到群众中。创新“主题党(团)日+”形式。充分发挥党员、青年团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基层党(团)组织在一号文件宣讲活动中的内生力,积极开展主题党(团)日+宣讲,让各项惠民政策先在支部党员中“生根”,由党员、青年团员带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宣讲“开花”,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在全县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创新“一线工作法”形式。要求宣讲组“政策在一线落实,党员在一线服务,短板在一线梳理,经验在一线总结”,为农牧民解决实际困难,还要带头寻找致富路,帮助群众致富。创新“课堂”形式。组织村干部上“自学课”、党员上“网络课”、群众上“宣讲课”的“课堂形式”,把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政策原原本本地宣传到村到人,当好传递富民惠民政策的“授课人”。(陈万林)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