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育种材料株型直立,茎基部颜色呈绿色,茎呈三棱型,无花青甙显色、无茎冀、叶片开张角度适中……这些性状都可以作为区分品种或育种材料的重要指标。”在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有限公司的温室试验小区里,科研人员刘广晶对身边的同事详细讲解着试验株的生长情况。

跟随着刘广晶的脚步,穿梭在公司的各个试验小区,看似腼腆慢热的他,一提到马铃薯就“来劲儿”,连眼神都是明亮的。他指着试验小区长势很好的马铃薯说道:“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这些年,我只有站在地里的时候才是最踏实的。因为农业科学本身就是实践科学,而实践科学本身就是实践,所以我们必须到田间地头,要了解农民在想什么,农业最需要什么。”

刘广晶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7月就职于北京辛普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马铃薯组培和原原种生产工作。这些年,他从未忘记自己从事育种工作的初心使命,抱着“做一件事就要做好,要负责”的态度锲而不舍地坚持着。

经过多年研究试验,他主导育成“中加系列”马铃薯新品种21个,完成非主要农作物登记11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4个,优化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马铃薯品种结构,极大地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经他培育的“中加2号”马铃薯品种,平均亩产达7000斤,亩增经济效益500元以上,按每户种植40亩计算,累计带动7500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培育的“中加7号”品种,平均亩产8000斤,累计推广面积达10万亩,亩均增加收益500元以上,该品种以其适应区域广、抗性强、产量高、商品率高、薯型好、品质佳、便于机械化生产的特点,在近几年的市场上备受青睐。

一路走来,他放弃了许多优渥的机会,甚至放弃与家人在一起生活工作的机会,不慕功与名,不计得与失,深深地扎根在四子王旗这片土地上。他心怀赤子之情,八年如一日地穿梭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富农之路。

他是内蒙古第十二批“草原英才”高层次培养人才、乌兰察布市“321”人才、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曾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我们国家这几年来对种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尤其是基因编辑、转基因等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育种进程。未来我们将以常规育种为基础,重点发展生物育种,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选育出农民‘好种、好卖、好吃、好储’适合我们内蒙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优良品种,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户收入,逐步实现国家提出种源自主可控,品种自主创新,将种业做大做强。”刘广晶信心百倍地表示。(张蜀雁)

编辑:魏全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