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遏制高价彩礼、严惩网络暴力、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许多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举措受到广泛关注。对此,央广网策划推出《央广时评·看见正义》系列评论,与您一起读懂法治中国建设“成绩单”。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网络诽谤适用公诉程序的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3%,有罪判决人数同比增长102.4%。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人民法院亮剑网暴顽疾,有效破解群众维权困局的不懈努力。

加大惩治力度,突出惩治重点。针对当前网暴治理难点,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加大惩治力度,突出惩治重点。一方面,依法严惩网络暴力犯罪的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狠打网络暴力“七寸”;另一方面,综合利用民事、行政手段,通过移送行政处罚和支持受害者维权,有效凝聚网络暴力治理“合力”。“法不责众”困局得以扭转,网暴者肆无忌惮将成过去。实践表明,当前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极端个案已明显减少,网络秩序已有所好转,网络空间已渐趋清朗,网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出台具体意见,破除治理“堵点”。实现有效治理不仅要聚焦“重点”,更需破除“堵点”。网络用户匿名,网络信息海量,网暴受害者往往无法确认网暴者的真实身份,这一直是网暴治理的最大堵点。同时,最常见的网络侮辱、网络诽谤公诉标准不够细化,公权力机关介入依据不足、“使不上劲”,也是堵点之一。2023年9月,“两高一部”出台《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专门明确了网络侮辱、诽谤适用公诉程序的具体情形,可谓破解网暴救济难的“及时雨”。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网络诽谤公诉率、有罪率的显著提升,直接反映出这一司法政策的积极效能。

青红皂白,区分明白。治理网络暴力要严,但也要警惕动辄以“网络暴力”之名不当干预舆论监督和表达自由。对此,人民法院在加大惩治力度、强调“打得狠”的同时,注重明确政策界限,力求“打得准”,以避免不当干预广大网民的合法权利。根据《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于利用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犯罪的,应当综合主客观情况,依法审慎妥当处理。坚守法治底线是实现互联网治理良性循环、长远健康发展的担当之举。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暴治理事关百姓人格权益,事关党的执政根基,需要人民法院持续能动履职、深化治理,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沐青)

编辑:陈锐海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