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沈阳8月27日消息(记者李子平)近日,因蜱虫叮咬引发重症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
据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副主任李丹介绍,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春夏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蜱通过吸食人或动物血液的过程传播可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蜱通常附着在一个较隐蔽的地方,缓慢地吸血,常可达数天而不被感知,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Q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人体或动物体表发现蜱时,应尽快清除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可用细尖头镊子将蜱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以免导致蜱的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蜱。清除蜱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纪海涛提醒,进入野外环境务必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袖口,穿高帮袜子并将裤脚塞入袜内。同时使用驱避剂,在衣物和外露皮肤上喷洒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虫剂(务必按说明书使用)。结束工作后立即自查,重点检查头皮、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腘窝、腰部等皮肤薄嫩、潮湿、隐蔽部位,如背部也可互相检查。返回室内后尽快洗澡、更换干净衣物。同时换下的衣物及时洗涤、烘干以清除可能携带的蜱虫。
不慎被蜱虫叮咬,要注意哪些症状呢?纪海涛表示,要警惕“发热伴”等蜱传疾病。被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后,经过1—2周潜伏期(范围可为数天至数周),可能出现以下症状:持续性发热;明显的乏力感;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提示血小板减少)。
若在野外作业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上述任何不适,特别是发热伴乏力、恶心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