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田野间覆盖着一层晶莹的霜,寒气逼人。
早上六点多,宽甸满族自治县红石镇长江村64岁的汪德会准备妥当,背上大塑料筐,带上自制的摘茧工具,和女儿女婿一起走出家门,上山摘茧。

山,离家不远。山上有汪德会经营的40亩柞树和80亩板栗树。“10月初收板栗,接着摘柞树茧,前几天开始摘板栗树上的蚕茧,得忙到下个月初。” 进山的路,铺满落叶,踩在上面,沙沙作响。提起蚕茧价格,汪德会格外高兴:“今年可贵了,收购价每斤35元,板栗树上结的茧个大、质量好,一斤还能多卖三五块钱。”

柞蚕不长在柞树上,怎么跑到板栗树上了?“我是从去年开始尝试板栗树放蚕的,发现效果不错,今年只放了900个蛾,能收2000多斤蚕茧,加上1万多斤的板栗,一树两收。”作为蚕农兼栗农,汪德会心里清楚,养蚕收益可比板栗高得多。为了方便摘茧,他特制了能伸缩的工具,长长的杆子,头上一个铁弯钩,举起长杆,对准树上挂着的茧这么一勾,裹着树叶的蚕茧就稳稳地摘了下来。“一天能摘100多斤茧,等过几天树叶落光了,树上只剩下蚕茧,就看得更清楚了。” 望着刚泛黄的树叶,汪德会细数今年收成:柞树收了1300多斤茧,加上栗树的,能有17万块吧。

“近几年,板栗价格走低,为提高收入,栗农开始尝试在板栗树上养蚕,目前看,收益比较可观。”省农科院蚕科所宽甸县柞蚕科技特派团团长马彦辉副研究员经常下乡指导,在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团等项目支持下,今年病虫害防治较好,蚕卵成活率高,产量明显高于去年。
“一个蛾能多收六七两蚕茧”,10月22日,杨木川镇金安村胡成海家的屋地上,堆着刚采收还裹着树叶的蚕茧。他家40亩柞蚕场,40亩板栗园,产蚕茧3000斤,已经卖了9万元,就剩下这二三百斤。 除了板栗树养蚕,在蚕科所专家指导下,他还尝试了蒿柳养蚕。 “蚕小苗期在蒿柳上养,营养足、成活率高。”8月中旬放秋蚕,10月中下旬摘茧,忙两三个月10多万元就到手了,胡成海感叹:“上哪找这好活儿,累点也值得。”

“宽甸县柞蚕养殖面积60万亩,产量7000吨,直接经济产值4亿元。”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蚕业技术服务部部长宫艳虎说,近几年,县里通过板栗养蚕、蒿柳破蚁等技术推广,助力蚕农增收、助推蚕业健康发展。

“我们的蚕蛹一般卖到北京、山东和东北三省,批发价最高每斤60元。”永甸镇上趟子村的姜冰,父辈就从事蚕茧收购,在当地小有名气,年收购量20万斤,家里新建两个大型仓库,堆满一筐筐蚕茧,就连冷库也摆得满满当当。“现在能实现一年四季售卖,春节前价最高,合适的时候就出手。”(辽宁日报记者 孔爱群 查金辉)
 长按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