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沈阳8月9日消息(记者李子平)六月末以来,辽河沈阳辽中段一片荒凉的河滩,成为全国观鸟爱好者的圣地,来自北京、上海、云南、新疆、江苏、广东、山东、河北、吉林和辽宁各地的观鸟爱好者,纷纷在此守候,有的甚至一连坚持四天。原因是这里出现了一只不常见的鸟儿——欧金鸻(音“横”)。

“欧金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极苔原至泛北极地区,这次突然出现在沈阳。”观鸟爱好者田鸣锋介绍,欧金鸻是鸻形目鸻科金鸻属的鸟类,独特的“白S型”带纹从头部延伸至侧翼,辨识度很高。

傍晚,漫步在水中的欧金鸻(央广网发 孙燚龙 摄)

田鸣锋表示,盛夏时节,是常被观鸟爱好者称作鸟荒的日子。因为这个季节鸟类数量相对较少,加之在烈日炎炎中每天见到的鸟大都是老面孔,观鸟获得感和体验感都比较差,所以许多观鸟爱好者都选择了蛰伏,静待秋高气爽候鸟回归。但是这只欧金鸻的出现,却惊动了半个中国的观鸟爱好者和摄影师。

辽河辽中段的这块湿地,生态环境好,一直是不错的观鸟地点。田鸣锋告诉记者,“6月末,有位观鸟爱好者‘老树’去拍鸟,发现有一只鸟比较陌生,怀疑是欧金鸻。后经过鸟友群内的专家确认,确实是罕见的来自北极圈的‘稀客’。”

欧金鸻独特的“白S型”带纹从头部延伸至侧翼(央广网发 老树 摄)

消息一下传开。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来自北京、上海、云南、新疆、江苏、广东、山东、河北、吉林和辽宁省内等各地的观鸟爱好者纷纷来到了这个地图上很难精准定位的地方,一睹欧金鸻的芳容,并发布到社交媒体。其中来自北京的几位观鸟爱好者甚至在辽中住了四天,直到拍到了理想的图片才满意离开。更执着的还大有人在——两位来自南京的观鸟爱好者第一次来没有找到欧金鸻,然后去呼伦贝尔玩了几天,又回到了辽中,才得偿所愿。

罕见鸟类造访辽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网页截图)

“我先后去找了四次才拍到。”孙燚龙说,由于湿地附近白天总有牛羊放牧和越野车撒欢,胆小的欧金鸻只在日出、日落前后比较容易被看到。他和爱人在7月末第四次去拍,下午3点多来到辽河边,顶着烈日用观鸟镜大范围搜索,“一个多小时后,我爱人发现了目标,赶紧用对讲机通知我。她在原地盯着欧金鸻的动向,我带着两位北京来的观鸟爱好者,从稍远的方向绕过去。最后终于拍到了。”

为何观鸟爱好者对于“新”鸟这么热衷呢?“观鸟圈有一手鸟和二手鸟的说法。罕见的鸟如果是自己最先发现的,那肯定是爽飞了。二手鸟的话,反正也很开心就是了。”孙燚龙解释。

每天面对着“长枪短炮”,欧金鸻变得淡然起来,允许摄影师稍微近一些拍摄(央广网发 风雨同舟 摄)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孙晓明告诉记者,辽宁发现欧金鸻尚属首次,此前欧金鸻曾在河北、山东、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有过发现记录。“鸟儿经常因为台风等特殊因素离群单飞,脱离传统的迁徙路线,在陌生栖息地落脚。”孙晓明说,也有的鸟儿因为“跟错队伍”,随着别的种类的大批鸟儿飞行,失去了既定方向,造成“迷路”,被称为“迷鸟”,一般每次只有一两只出现。

“一些不常见的鸟类出现在传统分布地外,跟近些年气候变暖也有一定关系。”孙晓明介绍,近些年像白头鹎、水雉等在长江以南区域生活的鸟类,也出现在北方,水雉最北飞到了沈阳康平,白头鹎甚至在黑龙江出现过。

欧金鸻振翅欲飞(央广网发 天空 摄)

此外,罕见鸟类的发现,跟观鸟爱好者队伍的壮大也有关系。“这些年拍鸟的人多了,好多以往不太容易被发现的鸟被挖掘出来。以往只靠专业科研人员来记录,人手还是不够。现在拍鸟队伍坚持在一线,经常有新发现。这是一件好事。”孙晓明说。

在辽中,当地农民也因为观鸟爱好者的不断到访,熟悉了一些珍稀鸟类。“当地放牛羊的乡亲,都知道我们来观鸟这个事了,遇到了还会问一句‘咋样啊,见到没有啊’。”孙燚龙说,“他们对鸟类也有了一些了解,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科普,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促进作用。”但孙燚龙也注意到,部分越野爱好者在河滩内驾驶的行为,也影响到鸟儿的生存和繁衍,一些地面的鸟巢被车轮摧毁。

据田鸣锋介绍,眼下,随着雨季到来,辽河也迎来了汛期,欧金鸻经常活动的滩地被洪水淹没,这位“稀客”现在也不知去向,但是它留给观鸟爱好者的美好瞬间永远记录在了相机里。

编辑:庄滨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