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沈阳7月22日消息(记者李子平)沈阳中街大悦城,步入全新开放的沈阳城市非遗街区,仿佛穿行于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交织的时空走廊——刘氏回阳膏以“药食同源”理念推出非遗健康饮,李氏糖人吸引亲子家庭体验互动,伊尔根觉罗剪纸和宋氏章牌浮雕则通过非遗衍生品展现非遗的现代生命力……
这些传统项目如今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落地”商业街区,成为打卡热点。“我一直把非遗归类于老手艺,但是现场品尝了非遗饮品酸梅汤和橙韵玉露茶、自己动手制作了非遗浮雕图章后,我觉得非遗不仅有文化感还很‘潮’。”逛完沈阳城市非遗街区后,大学生王铭赫告诉记者。
沈阳城市非遗街区开街(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我做的非遗酸梅汤,除了乌梅、山楂、甘草、桂花外,还选用了六年新会陈皮,添加了玫瑰花,不仅生津止渴,还解郁疏肝。这种创新就很受压力大的年轻人欢迎。他们还喜欢买几包原料回去自己熬。”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医药《刘氏回阳膏》代表性传承人刘倩倩告诉记者,“年轻人选择非遗产品,我觉得不单是功能,其实品质和情绪价值更重要。比如我这个养生锤,一些年轻人了解疏通经络的功效会买,但更多的就单纯‘买个锤子’,拿起就走,不问功效,就是图个喜欢好玩。所以我一直在考虑怎么用IP跟产品结合的形式做创新,现在我的品牌已经注册商标,准备开发更具潮流感的系列产品。”
借助传统商圈转型升级,传统文化资源与商业新体验有机融合,非遗街区成功打造了沈阳“非遗+商业+旅游”创新模式,时尚街区的商业逻辑赋予非遗现代生存语境,非遗的文化厚度则重塑街区的精神内核。
作为宋氏章牌浮雕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宋广一始终在思考如何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他尝试将章牌收藏品、艺术品大众化,先后研发“中国传统文化挂件”和“浮雕定制宠物铭牌”两个系列作品,让章牌浮雕与车饰挂件、宠物铭牌结合,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现在我们把章牌浮雕技艺,‘移植’到了年轻人喜欢的动漫、宠物等方面,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让年轻人更喜欢它。”宋氏章牌浮雕技艺宋广一指导徒弟雕刻后,向记者介绍,“你看,这位徒弟在雕刻一只小狗的图像,这是客户定制的。他喜欢自己家里面‘毛孩子’,希望把狗做成一个立体的图像,能够在家里摆着,也可以给狗挂在脖子上。”
章牌虽然制作工序高达30余种,但手工做成后即可批量复制,有着很强的商业力和产品力。目前宋广一创立的铜纪元品牌全国有1000余家实体店经销商,辐射北、上、广、深、各大商场,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书写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共生故事。
游客正在挑选心仪的非遗章牌(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我们非遗街区有政府的支持,同时大悦城也做了相应的改造和投入,拿出了相当大的精力和空间来扶持非遗传承人。”大东区文旅局局长佟彦慧介绍。
在沈阳市非遗街区,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正转化为经营者实实在在的安心感。国家税务总局沈阳市大东区税务局主动贴近需求,将政策宣讲与服务站点设在街区现场。针对非遗行业经营特点和经营者知识结构特点 ,税务干部开展专项合规指导,重点讲解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实用内容,帮助非遗从业者合规经营、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为街区从初具人气的“网红”迈向更具韧性的“长红”添砖加瓦。
作为街区的一员,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糖人传承人李凤艳道出了许多经营者的心声:“我们辽宁李氏糖人,既要传手艺、承文化,也要守好规范经营的根基,让这份老底子在合规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传得更久。”
沈阳市税务局始终关注非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行业发展活力增强但经营者涉税知识储备不均的情况,今年以来,沈阳市税务部门已通过线上直播课堂、线下实操培训以及“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等方式,为全市16户非遗商户提供了超过20场次针对性税收普法,有效填补知识盲区。同时,沈阳市税务部门还将非遗元素融入税法宣传,创新打造“税润非遗”系列活动。其中,邀请关氏皮影传承人关维颖创作的皮影戏作品《诚信纳税梦飞扬》,不仅生动传递了诚信纳税理念,也为古老的皮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故事与文化生命力。
“大悦城现在接待的外地客人数量,已经超过了本地客人。我们希望通过非遗与国潮的碰撞,让更多城市空间成为文化传播载体,推动‘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消费增量。”佟彦慧说,从“一门手艺”到发展要素,非遗项目离不开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更离不开场景嵌入与创新驱动,良好的生态塑造,将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现在有很多非遗传承人联系我们,希望能入驻非遗街区里边来。”
今天的沈阳,正通过非遗焕新,不断为传统表达注入时代活力,以打造城市文化消费新地标的方式,将历史变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盛宴,不仅盘活了传统文化资源,更为传统商圈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