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鞍山5月11日消息(记者李子平)数百万棵梨树都源自1棵祖树、独特果香由109种成分组成、最佳生长地是北纬40度世界镁都……你可能赏过南果梨花、吃过南果梨,但这些关于南果梨的数字,你可能就陌生了。
南果梨是辽宁海城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海城的味觉符号,海城也是全国南果梨生产第一县,年产25万吨,行销全世界。
一棵梨树和一枚梨子,何以书写一地传奇?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海城。
109种香气成分 融为南果梨香
海城王石镇万亩梨花绽放(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暮春初夏时节,海城万亩南果梨花海次第绽放,翠山飞雪,蔚为壮观。身在梨园深处的你,在视觉震撼于玉树琼枝的同时,如果还有稍许遗憾的话,那一定是梨花味淡,亏待了鼻子。但还是把亏待化作期待吧——再过110天重访梨山,那鲜甜馥郁的果香,将让你终生难忘。
“南果梨想藏起来是很困难的,人们只靠鼻子就能找到屋里哪有南果梨。如果在车里放几个,那车载香水都会被浓郁的梨香压住。”海城天鹰果业负责人张国威如此描述南果梨的香气。
即将丰收的南果梨(央广网发 海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鞍山不同地区南果梨共含有香气成分109种,共有特异香气成分9种,主要包括草莓、苹果香味以及甜味、淡淡的花香和油脂果香、甜而微有草香味。其中海城王石镇产区果实香气成分有74种,酯类香气成分含量最高,占其香气成分总量的92.02%。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指出,中国科学院专家对全国517个梨品种进行科学鉴定后,南果梨与库尔勒香梨、锦丰梨、巴梨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梨,且位居四大名梨之首。“南果梨的香味是其他名梨所不具备的。”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梨团队负责人沙守峰告诉记者。
如此丰富的香味物质,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南果梨香。2015年,在奥地利世界烈酒大赛中,由海城南果梨酿造的“南果醉”横扫1400多个品牌,一举夺得金奖,凭借的便是这奇香。“评委们不相信这酒是梨做的,因为他们从没见过这么香的梨。”马风镇祝家村党总支书记姚吉利告诉记者。
“成熟的南果梨自带酒香,而像苹果、葡萄、桔子等水果,有酒味时都烂了不能吃了,即使酿成酒也需要多年陈放才有香气。”姚吉利说,“所以南果梨就是为造酒而生的水果。”
马风镇祝家村党总支书记姚吉利展示南果梨酒(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北纬40度适生区 树同源根同“镁”
南果梨辨识度高,除了香气外,还在于颜值——以黄为底色,阳面带红晕,恰似东北小孩的脸蛋。不过近年来,又出现了全果80%都是红色的“红南果”,以及最新发现的“褐南果”——其貌不扬,但甜度更高。
海城的南果梨树大部分是“兄弟”。“它们都是来自鞍山的南果梨祖树,通过嫁接培育的,都属于‘同辈’。”沙守峰说,而后起之秀的“红南果”“褐南果”,则是这一批嫁接树里发生自然变异后产生的优秀品种,属于“晚辈”。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梨团队负责人沙守峰介绍南果梨的科研方向(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树出同源”,让南果梨品质稳定,然而奠定南果梨竞争优势基础的,则是“根植一壤”——海城地处辽东半岛腹地,地质构造历经亿万年演变,形成了以镁元素为核心的天然矿物富集带,叠加季风气候与丘陵地貌的协同作用,孕育出全球罕见的南果梨适生区。在这里出产的南果梨,兼具“梨香、酒香、蜜香”独特风味,口感香软多汁,回味丰富绝不“傻白甜”,“炫”上十个八个也不会腻。
研究表明,海城土壤中镁、钙、钾等矿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梨产区,尤其是镁元素通过自然风化持续释放,成为果树生长的“隐形引擎”——镁不仅提升叶片光合效能,促进糖分与芳香物质合成,更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形成独特共生体系,赋予南果梨“甜中带鲜、香而不腻”的味觉层次。当地果农世代相传的种植智慧,正是基于对这种“矿物-生态-风味”关系的深刻认知。
南果梨的香气和味道在梨界独树一帜(央广网发 海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张国威介绍:“南果梨在辽宁省内和吉林、内蒙古以及新疆都有栽培,但是‘外迁’的南果梨,始终在果香和味道上稍逊一筹,差的就是风土。”
华大集团技术专家徐俊光则表示:“北纬40度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是海城南果梨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走向世界舞台的天然通行证。”
海城王石镇天鹰果业的梨园中,微生物菌剂正在通过滴灌装置输送给每一棵梨树(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3月26日,华大万物南果梨菌肥示范基地在海城启动,华大将依托基因测序、微生物组学等前沿技术,研发定制化菌肥配方,实现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与品质提升的全程绿色管理,并建立全球首个南果梨品质标准数据库,让南果梨产业迈入“科技+生态”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
28万亩南果梨 “花果经济”催化农文旅融合
目前,海城南果梨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10个镇,种植面积28万亩,而这数百万棵梨树,从花到果,正在成为海城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又一催化剂。
海城第七届梨花节开幕式(央广网发 海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4月20日,海城王石镇九龙湖畔,海城第七届梨花节在此开场,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购买南果梨制品。南果梨好吃,但保存期限只能到春节,而通过深加工,南果梨酒、南果梨汁、梨坨梨脯、梨花蜜等特色产品可以满足游客四季味蕾。优乐福家庭农场负责人徐德来介绍自家加工好的南果梨坨,“我们是一个梨加工一个坨,不用加糖和其他添加剂,吃起来既有水果的清新甜美,又有独特的果香。”这样的梨坨在梨花节上供不应求,徐德来的仓库里,也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尾货。
优乐福家庭农场负责人徐德来在检查南果梨干质量(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梨花节上,在“北纬40度海城质造”优质产品推介展销区,各镇特色产品纷纷亮相,推介官们不仅与现场游客和客商深入交流洽谈,还通过网络直播拓宽销售渠道,全力展现各镇“一镇一品”的独特优势。“年年梨花节我们都来,拓展了不少客户,今年有望再签几个订单。”海城市云沣生态农业有关负责人王启翔告诉记者,他们带来的生态蔬菜非常受游客欢迎,梨花节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媒介。
来自营口的游客小颖在梨园打卡留影(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有好产品才能唱好这出戏,同时还要把戏台搭好。”王石镇党委书记赵静表示,今年王石镇围绕南果梨产业打造了九龙湖景区,下半年还有农文旅产业园项目要启动,同时果农发展农家乐、采摘等休闲农业,开展产业交叉融合。“年底我们还要搞一个丰收节,还要搞梨后评选、标准产业园评比,同时还要邀请农科院的专家和宣传达人,为我们的产业进行宣传助力,把‘世界南果梨之都’的2.0版,真正完美地呈现出来。”赵静表示。
记者从海城市委了解到,海城市委、市政府将以“世界南果梨之都”为战略目标,推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全面升级。通过科技赋能、资源整合与全球营销,让“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南果梨,从中国地理标志跃升为世界级农产品标杆。
从山野偶得的独树,到“海城质造”典范,南果梨书写了特色农业的生动传奇。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城南果梨论个卖的场景,即将变为现实。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