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沈阳8月1日消息(记者李子平 实习生杜诗文)7月23日至28日,辽宁省出现2024年入汛以来最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沈阳市辽中区朱家房站最大累计降雨量达671.2毫米,超过辽中区年平均降雨总量(626.8毫米)。
实际上,在这场最强暴雨中,辽中还有三个站点降雨量位于全省前十,均超过450毫米。辽中全域普降特大暴雨,时间之长、强度之大、雨量之多前所未有,是沈阳受灾面积最大的地区。在这场重大考验面前,辽中区怎么样了?
探访“雨极”朱家房:堤内堤外都是考验
7月30日,记者来到朱家房镇。虽然那场破纪录的降水已经过去两天,但是一路行来,各村还是近乎沟满壕平的状态,大小水渠正在不断将积水向外输送,记者经过的12座小型桥梁中,有9座桥的底面与水面相差不足半米,有的则几乎平齐。不少庄稼地渍涝严重,有的玉米被淹没一半还多。
在腰截子村的一处村路上,七八户村民正在使用水泵将自家田里的水向外排到水渠里。“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感觉天像漏了一样。”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记者。
朱家房镇地势平坦,夹在辽河与浑河、蒲河之间,防汛压力巨大。7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浑河西岸的朱家房镇黄土坎村大堤上,这里的一处疑似管涌隐患已经被及时处置。河堤内侧,洪水已经淹没坝根,隐患点已经用碎石和沙袋填满,堤上还准备了不少木料和沙袋,以备不时之需。
“7月28日早上,巡查人员巡河时发现,坝根的河水里有个地方在冒泡,就赶紧通知上级,迅速展开处置。”朱家房镇镇长高欣告诉记者,辽中区防汛指挥部迅速指派专家和专业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很多队员为了尽快排险,只剩头部在水面之上,身体在下面凭着触觉工作,非常令人感动。”
在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和中国安能救援队等救援力量的支援下,350人的抢险队伍及时果断开展险情处置、人员转移安置等工作,初步将险情排除,并经受住了后续洪峰的考验。
7月28日,救援人员正在处置黄土坎村疑似管涌险情(央广网发 辽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河过境的压力与24小时的值守
辽中四河过境,分别是辽河、浑河、蒲河、绕阳河,本地巨量降水与上游洪峰叠加,这四条河流为防汛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记者注意到,两个月前的5月29日,朱家房镇召开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部署会。会议强调,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杜绝工作断档脱节,同时配强防汛队伍,确保遇有险情能够迅速响应、高效处置。显然,这一部署在两个月后收到了成效,也得到了辽宁省委书记郝鹏的现场肯定。
不止朱家房镇,辽中全区都在全力应对防汛抗洪。“我们现在是24小时4班倒,随时有干部带人在大堤上。”7月30日下午,在辽中区老大房镇丁家村,村党总支书记丁杨告诉记者,全镇全村上下保持巡堤排险不放松,“咱们村这些年发展蛙田大米,现在已经见到明显成效,我们必须守好大堤,守好家园。”
7月31日下午,辽河古城子村附近河段,洪水正在考验子堤(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摄)
有养殖户损失4万多斤鱼 积水排涝正在全力推进
在干部群众的集体守护下,辽中境内的各大堤防目前安然无恙,而另一项重点工作积水排涝则还在持续推进。
7月31日上午,在冷子堡镇忙前村,村党总支书记陈亮一边在指挥全村排涝,一边还要照顾自家鱼塘,自从强降雨以来,他已经好几天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咱家几个鱼塘是全村乃至周围五六个村最低的地方,全镇三分之一的积水都要从鱼塘南侧的排灌站经过。”陈亮说,暴雨后积水从一个养着四万多斤鲫鱼的鱼塘冲了进来,接着又汇合排水渠里的水把毗邻的另一个混养鱼塘冲开,自己两个鱼塘损失4万多斤鲫鱼和草鱼。
这几天他顾不上自己鱼塘二十多万元的损失,一直在协调周围各村尽快排水。“全村鱼塘都没咋地,就书记家的鱼塘淹了。”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高欣表示,目前还在不断收到上级部门调运的水泵等排水设备,全镇正在加快农田积水排涝,加紧修复水毁农田,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秩序,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
7月31日中午,冷子堡镇一处排灌渠正在满负荷排水(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摄)
为迅速排除城区内涝,辽中区应急局紧急调度,申请调用中央物资储备库5台大型排水泵车,协调市水务集团6台大型排涝泵车和176台排水泵,正在全力进行内涝严重城区和乡镇抽排工作。
7月30日,辽中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致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封信》,表示持续的强降雨造成了部分村屯社区积水、农田内涝、企业停产等问题,区委、区政府将尽最大努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