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中共满洲省委连续发表宣言,作出决议,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人民将日本帝国主义逐出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辽宁本溪人民奋起抗战,经历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业绩,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谱写下光辉的一页。
本溪人民抗日斗争的特点
覆盖时空的全域性和持久性。本溪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顽强意志,本溪人民的抗日斗争贯穿了14年抗战的全过程。1931年9月20日,本溪煤铁公司庙儿沟铁矿80多名工人举行罢工,抗议日本侵略中国;9月29日,1名义勇军战士破坏南芬至桥头段铁路时牺牲;12月8日,抗日便衣队突袭牛心台火车站和日本警察署,打响本溪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唐聚五在桓仁组建的辽宁民众自卫军,赵殿良、白广恩在沈阳、本溪、辽阳交界组建的第二十一路义勇军,将本溪义勇军的斗争推向高潮,使本溪成为辽东义勇军抗战的中心。1934年至1939年,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后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开辟了以老秃顶子、和尚帽子为中心的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中共南满省委迁至本溪,使本溪一度成为党在南满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1939年东北抗联转移后,本溪工人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抗日斗争。纵观本溪14年抗战历史,从本溪煤铁公司南芬铁矿工人自发斗争开始,又以本溪煤铁公司本溪煤矿特殊工人党组织领导的武装暴动的胜利而结束,体现出明显的全域性和持久性。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本溪人民抗日斗争的主体参与者空前广泛,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九一八事变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商界、宗教界人士等踊跃参加抗战,涵盖了当时本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政治信仰不同、组织形式各异、斗争方式有别,但都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收复失地,与反动势力展开英勇斗争。
斗争方式的灵活性。14年间,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独霸的殖民地,本溪人民的抗日斗争,在方式方法上概括起来就是“四个结合”,即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有组织斗争与自发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群体斗争与个体斗争相结合。
砥柱中流的坚定性。在本溪人民14年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坚持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最前线,成为本溪人民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和领导核心。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先后派遣黄宇宙、胡步三、邹大鹏等支援辽宁民众自卫军和东北民众自卫军,派遣赵殿良组建第二十一路义勇军,派遣李兆麟、孙已泰、侯薪等组建中共本溪工作委员会(本溪特支)。1934年后,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开辟了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后,中共南满省委机关南迁本溪,使本溪成为南满抗战的指挥中心;1941年至1945年,本溪煤矿特殊工人临时党组织领导特殊工人破坏生产、组织逃跑、筹划暴动,并以武装暴动迎来本溪的黎明。
抗战环境的残酷性。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匪民分离”而实施了“集家归屯”等一系列反动政策,使抗日武装失去了军需给养等支持和保障,完全处于敌人的白色恐怖之下。另一方面,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抗日力量处于绝对劣势,对敌斗争态势完全不对称。此外,多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使东北抗联犹如“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双目失明的孩提”,始终处于孤军作战的状态;本溪漫长的冬季给东北抗联补给带来严重威胁;日伪军频繁“讨伐”、政治诱降、叛徒出卖,使东北抗联和中共地方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也使杨靖宇不得不率军部向长白山地区转移。
本溪人民抗日斗争的突出贡献
本溪是抗联一军在辽宁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杨靖宇创建的5块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唯一位于辽宁的一块根据地,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抵辽宁中部本溪、抚顺、鞍山重工业城市群以及东北经济中心沈阳,直接动摇和威胁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令日伪当局发出“桓仁县城是东边道唯一的治安不良地区”,“本溪县治安不良居本省(指伪奉天省)第一”,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几成南满地区唯一之治安症结”,“数年以来,虽遭日满军警讨伐,仍顽强抵抗,横行无忌”等哀叹,甚至将本溪地区直接列为“匪区”。
本溪人民抗日斗争有力配合了全国抗战。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的东北抗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本溪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始终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沿,以坚决的民族自卫战争,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创造了歪脖望突围战、梨树甸子歼灭战、摩天岭大捷、两次西征等一系列辉煌战绩。据不完全统计,辽宁民众自卫军在本溪乃至东边道地区与日伪军作战210次,共毙伤俘日伪军10711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本溪同日伪军作战310余次,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这些英勇的斗争消耗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和全面侵华的进程,有力支持了全国抗战。
本溪人民抗日斗争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面对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本溪人民冲破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束缚,奋起抗战,展现出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邓铁梅“五尺身躯何足惜,四省失地几时收”的题词,苗可秀“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作重整河山的圣手”的遗书感动无数国人。吴祖光根据苗可秀事迹创作的话剧《凤凰城》,是抗战戏剧的鼻祖,成为抗战期间全国公演场次最多的话剧之一。唐聚五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全盛时期发展至37路军10万余众,势力遍及东边道14个县,发布的通电、文告,经广播和全国各大报刊刊载,影响中外,为田汉创作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素材,吹响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战斗号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本溪也由此成为新中国国歌素材地之一。
本溪人民抗日斗争直接破坏了敌人“以战养战”的图谋。本溪号称“煤铁雄都”,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侵略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本溪抗日武装频繁袭击铁路运输线,制造爆炸、脱轨、颠覆事故,使安奉铁路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据统计,自1931年10月至1932年4月,义勇军袭击本溪铁路沿线达1145次,日伪当局哀叹“本溪全境,几无净土”。本溪工人阶级不断举行罢工、怠工、破坏生产、制造事故。本溪特殊钢厂工人制造钢水漏包等事故,使1吨电炉、5吨电炉各停产半年之久;山城子久和煤矿2000多名中国工人捣毁日人仓库,吓得日籍矿长服毒自杀。
本溪人民抗日斗争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杨靖宇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卓越领导人,在领导本溪和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中,不断研究和总结经验,概括起来有3方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武装斗争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建军;必须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分见解、信仰,枪口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曾将杨靖宇誉为“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第一军抗战,为全国抗战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溪人民抗日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日本帝国主义对本溪抗日军民进行了疯狂报复:将本溪列为“匪区”,调集重兵对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讨伐”;制造了“夹皮沟惨案”“西江惨案”“赛马惨案”“桓仁救国会惨案”等一系列惨案;推行集家归屯,先后在本溪建立集团部落450余座,焚毁自然村屯1000余座、民房8万余间,40余万亩耕地被撂荒;大肆奴役残害中国劳工,造成13.5万余劳工惨死。1942年本溪煤矿四二六瓦斯世界级矿难和6座劳工万人坑就是日本侵略者残害本溪劳工的罪证。
本溪人民抗日斗争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在这场捍卫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中,无数本溪儿女亲临抗战第一线,血洒疆场。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邓铁梅、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苗可秀、抗联一军一师四团团长隋相生、抗联一军一师副官李向山……还有许多本溪儿女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为唤起全国民众奋起抵抗而奔走呼号。电信专家、东北救亡总会常务委员陈先舟,世界语学者、《反攻》杂志主编刘仁,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张子文……2015年前后,民政部分3批公布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杨靖宇、宋铁岩、邓铁梅、唐聚五、王泊生等13位本溪籍或长期战斗在本溪地区的抗日英烈赫然在列,他们以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生动地诠释了东北抗联精神,功垂日月,永励后人。(来源:本溪市委宣传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