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葫芦岛10月30日消息(记者李子平)有这样一位女民警,她的“战场”没有刀光剑影,只有连续不断的键盘敲击声;她的“追踪”没有奔波足迹,只有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

作为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的一员,冯晶从警15年,将“数智”作矛、担当为盾,在虚拟世界守护清朗,在现实世界温暖人心。

冯晶(中)参与宣传活动(央广网发 辽宁省公安厅供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020年,看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归国的电视画面,冯晶的眼泪夺眶而出。“烈士们为国牺牲,他们的家人一定还在盼着亲人‘回家’。”那一刻,她暗下决心,要帮散落各地的烈士找到亲属,圆英雄归乡之梦。

此后,冯晶主动加入“葫芦岛烈士寻亲志愿服务团”,担任绥中分队队长。可寻亲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多数烈士仅留下一个名字或模糊籍贯,部分公社名称随时代变迁早已消失,有些名字因手写潦草成了“谜团”。面对困境,冯晶创新推出“档案数字化+新媒体扩散比对”寻亲法,为寻亲工作劈开一条新路。

董作顺烈士的寻亲过程,是这套方法的生动实践。最初有关烈士籍贯的线索仅有“绥中荒地公社”,而这一名称已消失70余年。冯晶先查阅数字化历史档案,确认“荒地公社”即如今的荒地镇;随后在“葫芦岛绥中网警”抖音号发布寻亲启事,根据网民留言锁定榆林村少数董姓人家;最终联合属地派出所民警逐户走访,最终,找到了董作顺烈士的遗腹子。

陈宝路烈士的寻亲故事,更让冯晶刻骨铭心。这位来自绥中前卫公社背阴大队的烈士,当年在村支书哥哥的支持下参军,却再也没能返乡。母亲临终前嘱咐家人“得找到宝路的安葬地”,可寻亲之路长达78年,烈士的哥哥、姐姐、妹妹相继离世,后辈却始终未忘嘱托。2025年1月,冯晶得知在杨家杖子烈士陵园,有位烈士的墓,一直没人祭扫;而烈士的名字叫陈宝路、是前卫公社人。随即,冯晶联系上了烈士的家人。当烈士儿孙跪在墓碑前抚摸名字哭喊“您终于回家了”时,冯晶悄悄红了眼眶。

截至2025年4月,冯晶已帮助13名烈士找到亲属。她还牵头构建“绥中籍烈士信息数据库”,将散落在各处的烈士信息系统归档,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动更多人参与寻亲。“烈士用生命护家国,我们就该帮他们找回家。这是责任,更是对英雄的致敬。”冯晶说。

编辑:庄滨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