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该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围绕乡村振兴发力,满足农村基层和农民需求。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针对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大屯镇2024年8月20日的洪灾情况,由15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组成的“润心筑梦”支教团,以“线上生物科普+线下家访互动”的形式,于2025年7月18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云支教活动,旨在提高乡村学生的生态意识。团队将专业生物知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既通过云端课堂播撒科学种子,又以实地家访筑牢教育温情,为乡村孩子们搭建起一座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支教团来到葫芦岛市建昌县大屯村进行线下家访,连接课堂与生活。团队成员走进学生家中,首先向家长了解学生关于生物知识的认知情况,随后与孩子们一起观察院子里的花草、墙角的昆虫。在大屯镇中心校学生刘斯含家,成员引导她记录“家门口的植物生长日记”,并结合线上学到的“生态平衡”知识,解释“为什么院子里的蜜蜂能让花草长得更好”。
在走访过两家同学以后,支教团带领两名学生来到被大水冲毁的大屯村水上公园,曾经,这里河水充盈,周边植被茂密,是附近居民休闲、孩子们观察自然的好去处;如今,河道干涸,泥沙裸露,景象大不相同。其中一名团队成员指着河床,向孩子们讲述:“以前,这条河像大地的‘血管’,滋养着岸边花草树木、水里鱼虾,可当周边生态被破坏,比如植被减少、垃圾倾倒,河水就慢慢‘生病’、干涸了。”孩子们盯着干涸河道,认真聆听。
通过对比河道今昔,支教团把生态知识变得直观可感。孩子们在行走中,懂得了保护自然植被、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守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场河畔课堂,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生态守护的种子。在此次家访中收集的乡村生态素材,又被转化为线上课堂的鲜活案例,用“村里小河的鱼虾变化”讲解食物链,让生物知识真正扎根乡土。
支教团负责人介绍,这种“云端授课+线下家访”的模式,既突破了地域限制,让优质生物教育资源触达乡村,又通过面对面交流摸清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支教团根据家访中了解到的“部分学生对自然充满好奇但缺乏引导”等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节奏,在生物课中融入更多互动环节——让孩子们线上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生物小故事”,用照片和文字记录身边的动植物变化。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学生家访,开展生物主题云课堂12课时,覆盖当地120余名学生。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家乡常见的20余种动植物,还学会了用科学方法观察自然。(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