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沈阳故宫博物院“吉市”的非遗草木染展柜前,一方靛蓝色的扎染丝巾在聚光灯下流转着星辰般的光泽。精湛的技艺让游客赞不绝口,而作品署名处的一行小字却让不少游客难以置信——“创作者:‘星星的孩子’非遗传承人团队”。

这是一个由22名“终身需要监护”的特殊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团体,他们用草木染出的作品不仅入驻了福建博物院、厦门大学,还斩获全国工艺美术大奖,更在直播间创下3分钟售罄的纪录。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一位母亲15年的执念:“我要让我的孩子,和像她一样有残缺的孩子,活成光。”

冰裂:命运在3岁寒冬按下暂停键

2012年的冬天,医院诊室里温暖如春,却驱不散王艳秋心头的寒冷与绝望。3岁的女儿梦梦蜷缩在诊室角落,对医生摇晃的玩具铃铛毫无反应。诊断书上“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字样像一柄冰锥,直击心底,将这位母亲记忆中的温暖画面击得粉碎——那个能完整背诵《唐诗三百首》、会扑进她怀里甜笑的小天使,突然关闭了与世界对话的通道。走出医院的大门,望着怀抱中女儿天真而漠然的脸庞,王艳秋再也抑制不住,眼泪汹涌而出。豆大的泪珠一颗一颗地落在女儿的脸上,却没能激起她一丝一毫的反应,那一刻,寒冷伴随着绝望灌满了王艳秋的心房。

随后,王艳秋带着女儿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得到的答案却始终如一:自闭症无法治愈,只能终身康复干预。无奈之下,王艳秋慢慢地接受现实,带着女儿到抚顺市残联进行康复训练。

“她甚至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王艳秋把额头抵在康复训练室的单向玻璃上,看着女儿机械地重复拍手动作。治疗师说这是“刻板行为”,她却在这单调的节奏里听出了命运的无常,眼泪在冰冷的平面上晕成咸涩的冰花。

“她需要一个能对话的人。”当康复遇到瓶颈后,王艳秋反复思考得出了这个解决问题的答案。为了走进梦梦的世界,王艳秋想了一个“笨法子”,模仿梦梦。不管她大声哭闹,还是满地打滚,王艳秋都会像镜子一样跟她做出一样的行为动作。不难想象,大庭广众之下,这样的行为会令王艳秋多么尴尬和难堪,但她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我不知道梦梦的世界里有什么,但我的世界里只有梦梦,我只是梦梦的妈妈。”终于,梦梦慢慢“发现”了王艳秋,目光会时不时地掠过她,在王艳秋的身边时,也总会显得格外安静乖巧。

没想到的是,转机居然藏在桌布下面。一个周末,家里来客的喧闹让梦梦钻进了桌底,王艳秋跟着也挤进这个由垂落桌布围成的私密空间。在靛蓝格纹布的阴影里,母女俩的目光第一次相遇。王艳秋说,当时觉得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只有她和女儿心意相通。当王艳秋的眼泪滴在女儿手背时,梦梦突然伸手触碰她的睫毛,轻轻地说:“妈妈。”这句跨越1000多个日夜的回应,让逼仄空间里的王艳秋幸福得泣不成声。

浸染:草木深处的重生密码

“那时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我不在了,梦梦该怎么办?”王艳秋的声音微微发颤。她经历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成为她解不开的“心结”。

“我想给她找个事做,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过有意义的人生。”2016年,王艳秋带着迷茫走进抚顺市残联,相关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她,并为她推荐了琥珀雕刻、刺绣、草木染等项目。

王艳秋用两年时间逐一尝试,最终,她选择了草木染,她说就是人生的缘分。2018年,她在云南草木染非遗传承人的家里看到,板蓝根的靛蓝、苏木的绛红、姜黄的明黄……天然植物染料的色彩在布料上流淌,如同无声的诗句,“就是它了!”她攥紧布料,仿佛攥住了命运的橄榄枝。

最初,王艳秋的家便成了草木染的工作室,在这里开始了她的“逆向康复”。唐氏综合征患者佳佳是最早加入团队的成员,开始时,他不会使用皮筋,连最简单圆扎法都无法完成。王艳秋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陪他练习,“教女儿写字时,一个‘一’字我教了1000遍,我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如果教他们1000遍仍然学不会,那我就教1001遍。”整整学习了三个月,佳佳终于可以一只手熟悉地使用皮筋。

自闭症患者香香刚刚加入团队时,对陌生环境极其敏感,一旦发现有人注意到她便会大喊大叫,哭闹不止。每逢这时,王艳秋就会坐到她身边,用充满温暖和爱的眼神注视着她,直到她慢慢平静,然后拉着她的手,一点点触碰布料、染料,经过5年的磨合,现在香香总能做出一些令人惊艳的作品。脑瘫患者小铭右手反转,做精细行为时,无法正常使力,开始连拿布都成问题,王艳秋耐心地指导他学习左手操作,经过半年的刻苦训练,他现在彻底变成了“左撇子”……

就这样,王艳秋的团队成员从1名慢慢增加了22名,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所有成员都通过了市级非遗传承人考核,重新定位人生。2022年,抚顺市残联为王艳秋特批了一间免费培训室作为工作室,团队工作环境大大改善,王艳秋介绍说,草木染大致分为准备、染色、固色、后处理等四大环节,数十道工序,即使对于正常人来说,掌握这项技术也绝非易事,在团队里,大家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孤独症成员负责需要极致专注的图案设计,智力障碍者掌管程式化的浸染流程,脑瘫患者不由自主地手部震颤则被转化为独特的“生物扎法”。

2022年的非遗传承人考核现场,捧着这些非遗作品,专家的手微微颤抖。香香用游标卡尺校准的扎点,在布料上呈现完美的几何阵列;脑瘫患者小铭左手打出的褶裥,竟比机器压制的更富韵律。主考官在授证仪式上赞叹:“这些作品是对生命的致敬。”

固色:照见灵魂的星空

世界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将打开一扇窗。2023年,王艳秋成功注册了“星星的孩子”品牌。她说,“星星的孩子”就是命运送给团队成员的礼物。

王艳秋认为,她的团队始终是个“幸运儿”,无论是社区活动,还是参加过的展会,他们总是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吉市”里,经常夺得“销冠”。“即使遇到恶劣天气,没有游客,但来访的记者或者参展商也会成为我们的顾客。”

2024年对于王艳秋和“星星的孩子”团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们的作品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大赛铜奖,进驻福建博物院、厦门大学、沈阳故宫博物院。

提起与博物院和大学之间的缘分,王艳秋笑着说:“其实这一切都是命运的馈赠。”她在福建博物院参观时看到琳琅满目的文创作品,便联想到了自己团队的作品,她找到文创中心负责人,主动表明身份来意,有感于王艳秋的大爱与团队的特殊性,文创中心负责人欣然同意与王艳秋意向性合作。随后,王艳秋又找到厦门大学文创店,整整等了三天,最终得到了合作的机会。

回抚顺后,王艳秋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创作主题,以凤凰花为元素,结合福建博物院和厦门大学所需的展品特点,创作了一系列香囊、孔雀瓶等工艺品。当这些展品在福建博物院和厦门大学文创店展出时,赢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一度脱销。

在“星星的孩子”工作室,每张工作台旁都有一枚圆镜。每当成员完成作品,王艳秋便带他们驻足镜前:“看,笑着创造的你多美。”曾躲避目光接触的孩子们,如今会指着镜中倒影介绍:“这是最美的我。”在42岁学员大军的镜框边缘,贴着他手写的便签:“今天帮香香设计了新纹样,我好像开花了。”

今年3月,王艳秋的团队又开拓了新的销售领域,在抖音平台开起了“直播”,当天,粉丝破千。3月21日,直播镜头前,39岁的智力低下患者鑫鑫正在小心翼翼地用针线将布料缝成她想要的形状,再泡进由板蓝根、苏木、姜黄、薯莨等中药材调成的染料里。鑫鑫说,染好后,它们会成为向日葵的花蕊。这套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草木染技艺,如今已成为“星星的孩子”这个特殊群体的“表达密码”。一幅幅作品在这群特殊的非遗传承人手下次第绽放,那些曾被定义为“残次品”的人生,终于用15年光阴完成了对世俗偏见的涤染——以伤痛为染料,以坚韧为底布,最终在命运裂缝里,描绘出一片星空。

每道褶皱都是生命痕迹的拓印。“星星的孩子”工作室的白墙上,挂着22幅镶框的“失败作品”:歪斜的扎痕、晕染过度的布料、错位的缝线。王艳秋说这是刻意保留的“生命年轮”,那是团队成员最初的“痕迹”。“完美是工业品的标准,而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最朴拙的褶皱里,是一次又一次不屈的尝试,是一点一点向好的轨迹。”当我问及未来,她满怀憧憬地说,世界这么大,我要带我的团队去看看,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作品。(抚顺市委宣传部)

编辑:庄滨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