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松辽平原的晨雾轻抚过千万亩黑土地,铁岭的田间地头正涌动着现代化发展的蓬勃生机。作为辽宁农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这座城市始终锚定“固农业之本、兴产业之链”的发展方向,在守护好“米袋子”“肉盘子”的同时,让榛子、梅花鹿等特色产业走向世界,更以农为基撬动工业升级、文旅融合,用大农业的强劲脉动,奏响了现代化发展的雄浑乐章。

立足粮食之根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民以食为天”,铁岭市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视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1年、2023年在市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用实际行动扎牢“米袋子”、筑牢“压舱石”。

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引下,铁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域黑土地面积超千万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全市粮食年均产量稳定在80亿斤以上,以占全省13.8%的粮食播种面积,贡献了全省16%的粮食产量,“辽北粮仓”的美誉名副其实。作为首批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市、全国粮食生产和优质食品供应基地,铁岭的粮食生产不仅保障了数量,更坚守了质量。

特别是近年来,铁岭市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为保障粮食综合产量奠定坚实基础。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便是典型代表,通过引进耐密、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配套精准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了粮食单产的大幅提升,成功打造出“吨粮田”,让昔日的普通农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宝地”。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自豪地说:“以前咱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用上新品种、新技术,一亩地最高能到2000多斤。这‘吨粮田’是实打实种出来的,农民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

筑牢畜牧之基 标准化引领畜产品供应升级

畜牧业是铁岭农业发展的另一支柱。铁岭市持续推动畜牧业向“畜禽良种化、管理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转型,将标准化贯穿养殖全流程,以规模化促标准化,以标准化带规模化,实现了产业质效双提升。

依托丰富的饲料资源和强大的畜禽粪污消纳能力,铁岭已形成8大畜禽养殖优势区: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聚焦生猪养殖;铁岭县、昌图县主攻肉牛养殖;西丰县着力发展奶牛养殖;开原市专注肉鸡养殖;开发区则重点发展肉种鸡养殖。其中,生猪饲养量常年稳定在630万头左右,让铁岭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供应基地,为保障“肉盘子”贡献力量。

育强特色之花 打造产业化发展新优势

铁岭市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围绕规划引领、资源优势、经营主体和农业功能,深耕乡村特色产业,将“特”字文章做深做透,形成了多个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让乡村的“土宝贝”变成了“金疙瘩”。

作为“中国榛子之都”,铁岭的榛子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形成了完整链条。在铁岭县李千户镇,经多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其中平榛、杂交榛等品种以果仁饱满、口感香脆深受消费者喜爱,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目前,铁岭榛子年产量达3500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70%,成为名副其实的“榛子王国”。

在铁岭市西丰县,“中国梅花鹿之乡”的称号同样实至名归。西丰梅花鹿养殖技术日益成熟,从单一采茸到鹿肉、鹿血、鹿鞭等全产品开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西丰县作为核心产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鹿产品交易市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采购,鹿产品交易量占全球的70%以上,是全国唯一的永久性鹿产品加工贸易区。当地企业还研发出鹿茸酒、鹿胎膏等深加工产品,让梅花鹿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除了榛子和梅花鹿,铁岭的其他特色产业同样亮点纷呈。花生种植主要集中在昌图县、开原市等地,产出的花生粒大、饱满、出油率高,不仅是榨油的优质原料,还被加工成五香花生、酒鬼花生等休闲食品,畅销市场。彩色苗木产业则以铁岭县、开原市为核心,种植面积广、品种多,是东北重要的彩色苗木生产和销售集散地,每年春季,各地的园林公司都会来采购,将铁岭的“绿色”输送到四面八方。

铁岭市依托气候优势,还发展裸地蔬菜和设施蔬菜种植,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大宗蔬菜供应沈阳、长春等周边城市,还通过冷链物流运往南方市场。寒地水果如苹果梨、寒富苹果等水果,凭借耐寒、口感好的特点,成为冬季水果市场的“新宠”。中草药材种植则利用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种植人参、五味子、平贝等品种,为医药产业提供了优质原料。柞蚕养殖是铁岭的传统产业,柞蚕丝具有韧性好、光泽度高的特点,制成的丝绸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柞蚕之乡”的美誉代代相传。山野菜和食用菌产业则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人工培育与野生采集相结合,刺老芽、蕨菜、榛蘑、香菇等产品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材,端上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如今,铁岭市的乡村特色资源正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一幅“遍地开花、户户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建强产业之链 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铁岭市深知,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止步于生产环节,必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此,铁岭围绕产业特点和优势农业资源,瞄准央企、民企500强涉农企业,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推动加工产业从粗放型向“精深细”转型。

在产业集聚方面,铁岭已建成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面积约10.83万亩,全部实现“五通一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载体。其中,“铁、开、昌、西”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成为核心引擎。此外,铁岭县、开原市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资格,西丰县成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单位,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目前,铁岭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9家,年总产值达291.5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33户、市级31户。益海嘉里、国投能源、绿荷工贸、九三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玉米、稻米、大豆等粮食加工链条;牧原集团、九星食品、嬴德肉禽、亚辉牧业、中敖清真等企业则撑起了畜牧产业加工链条,让粮食、畜禽从初级产品变为精深加工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谋划未来篇章 绘就现代化发展蓝图

展望未来,铁岭市立足农业之本,坚持“项目为王、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环境立市”的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全力推进铁岭“五个基地”建设。

依托已建成的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七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调兵山化工产业园及全国东北区域综合性危废物处置中心等载体,释放紧邻沈阳、长春两大汽车城、航天城的优势,大力发展汽车、航空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等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沈阳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基地。

依托煤炭、火电等传统能源和丰富的风电资源,推动建设千万千瓦级源网荷储基地和百亿级新能源转化基地,力争到2030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储能配套率达到20%。推进创建“零碳”园区,加快建设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

依托现有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围绕现有益海嘉里、国投生物、牧原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聚力打造玉米、生猪两条产值超200亿元的全产业链和大豆、梅花鹿、榛子、肉牛四条100亿级的全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依托优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文旅资源,围绕银冈书院、东北地区最大国家级湿地公园——莲花湖湿地、龙首山、象牙山影视基地等,推动大型文旅项目建设,讲好铁岭故事。发展以二人转和小品小戏为代表的演艺娱乐相关产业,打造特色文化街区,营造城市文化新场景,加快建设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

依托铁岭保税物流中心、铁路物流基地,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中欧班列区港直通模式”的创新优势,坚持以物流带动贸易、贸易带动产业,努力打造辽宁对外开放北大门,加快建设节点型现代物流陆港基地。

在现代化发展的征程上,铁岭市正以农业为根、工业为骨、文旅为魂、环境为韵,奏响城乡融合、产业协同的振兴乐章,在新时代的东北振兴蓝图中,书写属于辽北大地的精彩答卷。(铁岭市委宣传部)

编辑:庄滨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