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从“向日葵”到“百花园”

■牛伟任 屈旭文

编者按

生活不只眼前的时光,还有诗与远方。“远方”是什么样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这样一群官兵,他们来到祖国边关,踏入平日里不曾到达的“远方”,将绚烂的青春年华播撒在遥远边陲。所谓“诗”,也许是荒芜戈壁中一幅色彩斑斓的绘画,也许是高原雪山上一株倔强拔节的花草,抑或深海小岛上一曲动人的旋律……

“诗”和“远方”的相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远方”很远,也很苦,但无论高山风雪还是惊涛骇浪,都阻挡不了边关军人的脚步。因为心中有“诗”,脚下自有力量。

追随着父亲的脚步,田鑫如愿走入军营,在戈壁深处的大棚中,他种下一棵榕树苗,那是父亲请求昔日战友从千里之外寄来的“励志树”;高原上,随风传来了清脆的号音,那是毛虎奋力吹响了军号,铿锵的旋律再一次让他热血涌动;海岛上,邵刚每完成一次任务都会捡起一只贝壳,他说,贝壳是他守岛时光的“最美见证者”。

谱写着灿烂的青春诗篇,一群群边关军人守卫大好河山,践行铮铮誓言。从此,这些与家乡相隔千里的“远方”,成为镌刻在他们心间永远的精神坐标。

吹响军号。

向阳——

沐光而行,种下心中的向日葵

戈壁滩荒凉无垠,风沙不断。呜呜的大风刮起来,好像要把胡杨树都连根拔起。

家在陕西的南疆军区某部二级上士周志杰自幼生长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可即便这样,初来戈壁时,他也很难适应这里的气候。大风、砾石、黄沙……戈壁滩上,这些事物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司空见惯。

第一次巡逻,周志杰就领略了戈壁的无情。本以为能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但事与愿违。行进没多久,突然起了狂风,扬起的沙尘劈头盖脸地“砸”过来,队伍进退不得。“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风,也没地方可以躲。”周志杰下意识地缩起了头,扭身硬撑着,挺过了“漫长”的几分钟。

训练苦不苦,每天两斤土。几个月下来,周志杰当初从军的壮志豪情被狂风“卷”走了大半。“难道戈壁滩就只有满眼的风沙吗?”荒芜的景色也黯淡了他的内心。

一天,母亲打来电话,告诉周志杰家中后院的向日葵全都成熟了。他不禁回想起那片金色的花海,思乡的心情愈发浓烈。

班长袁泉一直在关注着周志杰,休息时间,两人坐在营院里促膝长谈。“你画画好,不如把憧憬的向日葵画下来吧。”袁泉拍着周志杰的肩膀说,“咱们温室大棚有一整面墙,都是你的‘画布’。”

想着能为略显单调的生活添点色彩,周志杰有些激动。经连队同意,他开始悉心创作。构思、打底、调色、上墙……反反复复尝试,一周多的时间,周志杰“种”下了足足63米长的向日葵花海。

墙绘上,金黄饱满的向日葵在田野中傲然挺立,向着太阳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不少战友们前来参观,直夸周志杰画得好:“我们竟然在戈壁滩看到了向日葵!”

从此,温室大棚里多了金灿灿的向日葵,这片荒原上也多了一抹炙热的光亮。这束光,驱散了周志杰内心的阴霾,也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向日葵画在了墙上,也“种”在了周志杰心中。他懂得,心里有光,人生便不再黯淡,奋勇前行,必能迎来收获和成长。此后的巡逻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沙,他都不再害怕。顶着烈日,踩着黄沙,周志杰心中的阳光指引着他勇敢前行。

周志杰画的向日葵不仅激励着自己,也感染着身边的战友。训练结束,执勤下哨,战友们都喜欢来到温室大棚,看看墙上的向日葵,“沐浴”一下那份温暖和阳光。

就连附近的村民也感受到了向日葵的“光亮”。前一阵,周志杰跟随连队参加帮扶援建活动,遇到了两个身患疾病的孩子,“他们年纪和我妹妹差不多,灿烂的笑容特别打动人。”那天晚上,周志杰迟迟没有睡着。他悄悄起身,画了两幅向日葵。

翌日,与帮扶物资和药品一同抵达老乡家中的,还有他的画。周志杰说:“孩子们很开心,把画贴在了书桌前。生命当如向日葵,一路向阳,沐光而行。希望这些向日葵也能带给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力量。”

周志杰正在画向日葵。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团结——

聚在一起,折射最闪亮的光芒

原本灰秃秃的墙壁有了颜色,温室大棚一下子有了生机,比以往热闹了许多。

有人前来与色彩斑斓的花墙合影,有人在一片向日葵前谈天说地,就连负责种菜的战士都比以前来得勤了。看着来来往往的战士们,袁泉的头脑中突然冒出个点子:何不把温室大棚变成大家的文化活动场所?

很快,袁泉的想法得到了上级批准,大家纷纷献言献策,着手改造大棚。

大学生士兵张涛干劲十足,在大家眼里,他好像变了个人。一直以来,张涛不善言谈,可自打着手建设文化大棚,他眉宇间总是透着活力,话也变多了。

2年前,张涛携着父母的希冀,带着满心的向往,如愿走向了祖国边疆。“我从小就想当兵,特别想去偏远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不过说实话,现实和理想总有距离。”张涛并不怕苦,却最怕与单调寂寞的生活作斗争,“总感觉日子就像一汪平静的湖水,没有任何涟漪。”

关于为何驻守戈壁,青春该如何度过,张涛一时没了答案。当得知周志杰给大棚画满了向日葵,张涛便也琢磨着动手做点什么,特别是建设文化大棚的消息,让他一下子找到了用武之地。建模专业的他设计了大棚内的整体效果图,还带领战士们从戈壁上捡来圆滚滚的石头,混上水泥,在大棚里铺上了石子路。大理石建材废料也经由他们的切割和打磨,变成了一块块地板。

戈壁夏季的晌午,大棚里格外闷热,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张涛和战友们的衣衫全部湿透,脸颊上满是泥土灰尘,可他却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畅快。渐渐地,张涛爱上了与大家一同打造的大棚,更爱上了戈壁滩里这个温暖的“家”。

为了这个“家”,每一名战士都竭尽所能。一级上士冯明森的父亲是木匠,从小耳濡目染,他也学了不少手艺。一个干枯的胡杨木树桩,在他的手中变成了别具特色的茶台;下士尚飞最喜欢小动物,他动手砌了小鱼塘,还养殖了芦丁鸡和鸽子,让大棚充盈着鸟语花香;彩绘也绵延到棚外的墙壁,麦田里飞驰的“复兴号”、青绿绵亘的“千里江山图”、大棚门口的浮雕“迎客松”……一幅幅画卷为荒野戈壁带来了春天。

无论严寒酷暑,无论漫天风沙,战士们从不曾言苦。一年多的时间,大棚建得有模有样,焕发着盎然生机,战士们的心也随之紧紧凝聚在一起。

共同建设大棚的过程中,大家在滴落的汗水中找寻到共同奋斗的力量,而这份力量,鼓舞着每一名战士砥砺前行。

体能训练时,大家特意在腿上绑紧沙袋,几分钟后,浑身酸痛到难以忍受,可身旁战友的一句“冲”,大家便嘶吼着向前奔,拼了命也要抵达终点。去年年终考核,全营取得武装三公里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袁泉说,一个人的时候走进向日葵花墙,默默望向眼前的这片金黄,一个个花盘仿佛就是一张张战友的脸,默默无闻,不声不响。可是聚在一起,便能折射出闪亮的光芒。

今年3月,张涛递交了留队申请书,他想继续留在戈壁,与大家并肩前行。

战士们悉心照顾花草果树。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扎根——

根扎得越深,越能经得起风雨洗礼

大棚的“百花园”中,不少战士种了专属于自己的花草。

“田鑫,你要种点啥?”列兵田鑫刚刚下连,袁泉询问他也种点什么。刚刚在训练中受挫的田鑫有些沮丧:“班长,我什么也不想种。”

田鑫的哥哥在海防一线服役,父亲也曾是一名海防老兵。受家人的感召,田鑫来到了梦想的军营,并希望能快速取得成绩。然而由于太过心急,他在一次跑步中磕伤了膝盖:“本想拿到名次让父亲和哥哥为我骄傲,却不承想‘马失前蹄’,导致一段时间内都没法训练。”

一时间,田鑫突然对未来的军旅生涯失去了信心。几次通话中,父亲感受到了他的踌躇和迷茫,鼓励他坚持下去。

“我的老部队门口就有一棵大榕树,距今75年了,在官兵们的呵护下一直长得枝繁叶茂。”得知田鑫所在连队大棚有个“百花园”,父亲特地请求仍在部队的老战友给儿子快递寄去一棵榕树枝,“儿子,这棵榕树带着咱们军人的气质,希望你能照顾好它,传承这份光荣。”

田鑫开始悉心栽种树苗,培土、浇水,大棚的“百花园”中多了一棵挺拔的榕树。

榕树慢慢生长,田鑫也在一点点进步。没法剧烈运动,他就锻炼肢体力量,保持身体机能。闲暇时间,他也会走进大棚,站在榕树旁,或是默默看书,或是轻轻诉说心事。

几个月后,在田鑫的照顾下,榕树抽出了嫩芽,而田鑫,也收获了新的成长。不再有往日的迷惘,也不再急于求成,他明白,唯有慢慢扎根、积蓄力量,才能厚积薄发、蓬勃向上。

田鑫说,未来的时光还有很长,他也要像榕树一样,在磨砺中抽穗拔节,茁壮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边防军人。

同样在努力成长的还有新兵吴海康。夜里,吴海康常常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戈壁的夜晚和都市不同,一切仿佛都沉溺在无边的黑暗里,没有市井的热闹喧嚣,只能听见巨大的风声。这让来到边防不久的吴海康难以适应,想家的情绪总在夜晚涌上心头。

“百花园”里,吴海康种下一棵香水柠檬,那是他在家中也种过的果树。很长一段时间,他喜欢看着柠檬树,回忆曾经的时光。

不久后,柠檬树结下了一颗颗饱满的果实。吴海康很激动,他向炊事班长学习了手艺,摘下柠檬制作了一桶可口的饮品。训练过后,大家满身汗水,喝下一杯新鲜的柠檬茶,顿时畅快淋漓。

看着大家喜笑颜开,吴海康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走出思乡的情绪,他此刻最想做的,是“赶上战友们的脚步”,接下来的体能时间,他和战友们尽情奔跑,浑身好像有用不完的力量。

连队战士放声歌唱。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花开有声,叶落有韵。从“向日葵”到“百花园”,能在戈壁滩上扎根的,都是蓬勃的生命。根扎得越深,越能经得起风雨洗礼。战士们说,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他们“怒放青春的色彩”。

编辑:王子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