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春耕已毕,勤劳的通榆农民走进牧场、工厂,开始了“第二产”的劳作。

让农民忙起来,让产业旺起来,让风车转起来。这是此时通榆最真实的写照,也是这个偏居吉林西部的小县城,把自然条件短板变成发展优势的蜕变。

通榆有“杂粮杂豆之乡”的美誉,小米、绿豆品质很好,大个儿瓜子口口生香;通榆还是畜牧业集聚地区,素有养猪、养牛的传统……但是,怎么把优势用好,让杂粮能卖出好价,让牛肉走进高级餐厅,唯有走品牌化、产业化道路。

所以,赋闲的农民走进车间当起了工人、有经验的养殖户走进现代化养殖产业园,当“屏幕牛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采访中,农产品加工厂的农民“工人”动情地对记者说,盐碱地上种出好作物太难了,每颗豆子大伙都格外珍惜,生产的每道工序都不能糊弄,这样,外地的人才能知道,通榆的农产品是真的好,才能不让宝贝“贱”卖了。

聚优,才能成势。

因此,5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应运而生。在这里,产业链完整,产业布局合理,“比如我们的肉牛产业,从养殖,到加工,到电商销售,不出县城就能实现产业链闭环。”农民“网红”说。

强大的集群效应,在风电产业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采访了一位在此工作近5年的风电制造企业负责人,他深有感触地说:影响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运输半径,而恰是这种集群化建设,让产品大部分可在本地消纳,有了市场作保障,企业才得以快速发展。

发展的背后,是通榆真正成为风电全产业链“一站式采购”城市的格局与决心。

时光如梭,山河远阔。

印象中的通榆是“八百里瀚海”,是“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是“区位劣势,基础薄弱”。而今,我们看到了全新的通榆,这里的人有做成事的激情,这里的作物有科学提质的空间,就连曾经困扰通榆人的风,都变成了“能源的风”“财富的风”。

在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上,如何弃短板,强优势,通榆,做出了欠发达地区的典范。(央广网记者 郭东隅)

文章链接:【大宏图·“县”在启航】吉林通榆:科技小院厚植乡村大农业 绿色发展赋能县域振兴梦

编辑:张学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