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3日消息(记者李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为33.8%。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如何看待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杨岭。

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将有较强增长

杨岭认为,从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四个环节来看,对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贡献最大的是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占比接近55%,未来围绕这两个板块的市场规模将有较大增量,与低空经济相关的生产要素将被更多地开发和利用。而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也将逐步显现。

把“空域”变“土地” 挖掘低空经济市场化潜力

杨岭表示,目前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和场景经济化。这意味着当前低空经济发展有几个突出需求:首先要将低空空域资源转变成类似“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为开展经济活动提供要素保障;其次,要统筹空域、市场、技术、政策和安全五大要素,不断探索和推广应用场景,丰富产业内涵;另外,还要不断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挖掘更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

杨岭分析,我国的低空经济分布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华东、中南地区的创新活跃度最高,华北地区逐步增强。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产业特征,有的地区制造基础好,有的地区应用场景更丰富,各地应该围绕自身产业优势,做好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同时围绕产业链丰富更多场景,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和飞行保障能力。

加大空域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杨岭认为,随着飞行器以及相关飞行活动越来越多,相关行业的标准会很快形成。像无人机这类航空器,从监管角度来看,类似于智能终端的概念,相对容易统筹,但围绕空域的管理人才比较缺乏,这类人才的培养要和现有空管体系人才进行融合发展,同时要通过低空智联网等新的设施,用智能化手段去解决监管问题。

编辑:陈雅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