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90后”网红主持人与360周鸿祎“斗法翻车”,引发了一场“隔代人”在公众场合交流方式的冲突和讨论。在公众面前“意见交锋”时,怎样做到“彼此尊重”?财经媒体人与成名企业家“贴脸互怼”,到底是“年轻人不该气盛”,还是“老前辈不要任性”?

 

这两天,一位年轻网红与360董事长周鸿祎“斗法翻车”的事上了热搜。这位“90后”年轻人,在一场活动中过于张扬的言论,让王石、周鸿祎两位商界大佬先后“翻脸”,导致了一场“破圈”的舆论风波。

“初生牛犊不怕虎”,“90后”主持人“贴脸怒怼”周鸿祎

不久前,在一场财经沙龙活动中,一位“90后”男主持人受邀,对话王石、周鸿祎和冯仑三位企业家。此前,这位“90后”是短视频平台上新崛起的网红,“擅长商业访谈”,据说其粉丝数超过千万。

活动现场,这位主持人“初生牛犊不怕虎”,侃侃而谈。先是在问题中,让企业家评价其主持风格,被拒绝后现场吐槽“企业家发言不备稿,不尊重活动”。老前辈们被惹毛了。王石含蓄地批评:“你刚才说你认真‘写了稿’,而我们好像在‘嘻嘻哈哈’。这个我确实没想到,你是以这样一种姿态进行评论。”

当听到周鸿祎评价自己的发言是“小作文”时,年轻人则直接打断发言,把“意见交锋”变成“贴脸互怼”。

周鸿祎:你刚才念“小作文”时,我都要睡着了。我对“年轻人”的定义,是指充满好奇心、探索精神……

程前:你这讲的不是跟我用的一样的词么?好奇心、憧憬。

周鸿祎:你非要转成“大专辩论赛”,我也没办法。

程前:区别是你没写稿子,我写稿子了。我足够重视活动。

周鸿祎:在公司内部我最讨厌“大专辩论赛”,观点始终不变,都想证明你是“傻子”,我是“聪明人”,结果就是冒出来一堆“杠精”。

好消息是,这场活动意外“破圈”,年轻人“一夜成名”;坏消息是,“成了骂名”。舆论几乎一面倒,认为年轻人“不尊重”企业家,“区区”网红自视过高,贻笑大方。

周鸿祎演讲回击“不体面”,“90后”到场和解“打不过,就加入”

两天后,周鸿祎不动声色地开了一场直播,主题是“怎样做好个人演讲”。在直播中,他谈到了“怎样说话不被人讨厌、怎样表达真诚”,还讲了一件自己当年的“糗事”:在某创业大赛上,参赛选手称被360抄袭,周鸿祎现场不断争论,最终情绪失控。

周鸿祎:最后我真火了,话筒一摔。我说“我要抽你”,跳起来就要打他,被拦住了。如果当时打他,就是“史诗级”的灾难。大家不会记得他说了什么,只会知道“周鸿祎打创业者、殴打网红、殴打主持人”。

你看,这就是“老同志”。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啥也没针对”。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直播当天,这位“90后”主持人脱去西装,穿了一件红色T恤来到现场。这被观众解读为表达“含蓄的善意与和解”。于是,周鸿祎问到——

周鸿祎:小程(主持人)有问题要问吗?

程前:我的策略就是——打不过就加入。

有人说,得,你还不如不来呢,又翻车了。还有人说,年轻人显然不服气,但企业家、老前辈要有胸襟,没必要咄咄逼人。

评论:怎么看年轻人的“脸面”和企业家的“体面”

1.主持人“认真备稿”应点赞,“现场发飙”太业余

作为职业媒体人,“备稿”是媒体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尤其在一些公开场合与专业财经直播中,无论水平高低,主持人都是活动成败的最后一道“安全大闸”。

多多备稿、备多套稿,非常必要。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更好地掌握、推进活动流程,不“翻车”、不“跑偏”,才有余力捕捉现场亮点和精彩观点。当然,好的备稿不是“照本宣科”,更不应该是张扬卖弄、喧宾夺主。任何情况,主持人都不能情绪失控。从这一点来看,这位“90后”主持人很不职业。

2.“恰到好处”的配合,是好嘉宾的习惯和涵养

成功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通常在公司一言九鼎,是“绝对中心”。时间久了,企业家难免有个性、甚至很任性。在行业或公司内部的交流中,这无可非议。有个性的企业家,甚至很受媒体欢迎。

在一些重大活动或重要媒体直播中,除了“干货交流”外,还具有很重的“品牌秀”属性。这个品牌,是指活动主办方和每位参与其中的嘉宾,而非某一个人的品牌。

这类活动中,企业家和专家作为嘉宾,守约准时、认真准备、遵守流程、宽容包容,是有涵养和素养的体现。特别是在一些权威媒体的广播电视、网络直播中,保证节目不出意外、“安全播出”是底线。有团队意识,能做到“去自我中心化”的企业家,即便遇到情况,也会得到来自媒体和舆论的更多支持和宽容。

3.在公众面前“意见交锋”要彼此尊重,职业媒体人要多沉淀、守本分

周鸿祎不能代表所有企业家,这位“90后”也不能代表所有年轻人,甚至不能代表受过严格规范训练的职业主持人。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格,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但希望每一位有“流量”的幸运儿,都能更体面地接住这份上天的垂青。面对意见交锋,学会彼此尊重。

最后,作为媒体人,我也说件自己的“糗事”。曾经,我受邀参加一位知名企业家的直播。企业家很放松随意,直播中天马行空、完全不按既定主题直播,更要命的是,话匣子一开不容插话。结果,我辛苦了一宿备的稿成了废纸,当晚有3000万人次收看直播,很多观众在弹幕中对我留下了或是同情、或是嘲讽的评论。

事后,企业家聊得开心,对我表达了包容与鼓励;主办方看在眼里,对我表达了“歉意”。现在回想起来,我庆幸自己没有“情绪失控”;虽然仍觉得尴尬,但转念一想,这是我与视频直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一次尝鲜和值得学习总结的经历。

财经媒体人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很多机会登上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敬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主角。年纪越大,越懂得珍惜一些机会和幸运,和重要的采访对象相比,媒体人的工作是把“有价值的人和事”映衬得更好。

作者:经济之声财经评论员、《远见》节目制作人 王思远

编辑:杜文卓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