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5日消息(记者卢海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国家标准委等1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对照国家界定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大领域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制定《工作方案》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有效供给?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

以标准引领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1100余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国家标准,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这次《工作方案》进一步对9大领域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以标准支撑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治理效能。王鹏认为,这有助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与便捷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比如在教育领域,通过制定学校建设、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就可以让不同地域的学生享受到相对均等的教育资源。

王鹏认为,在相关标准制修订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可靠性原则,通过标准化引领各领域公共服务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例如,着眼医疗领域,需从制定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相关标准入手,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另外,还可以制定健康流程管理、健康评估指标等标准,进而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管理。

“地方标准”既要因地制宜更要以人为本

地方政府如何制定科学适用的地方标准?王鹏分析,首先,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广泛开展需求调查与数据比对的基础上,把公共服务标准的制修订与民众满意度更好地统一起来。其次,既要确保地方配套标准和国家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也要根据公众的实际反馈和执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最后,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既要合理高效布局公共资源,也要促进城乡间、区域间资源的均衡配置。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